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兽首、蜷曲、无足的动物形象是早期龙的特征,由此推及红山文化中龙纹玉器,可分为“C”字形玉龙、玦形玉龙和其他龙纹玉器。“C”字形玉龙与红山文化玉器相似点较多,是赵宝沟文化尊形器动物纹的发展,夏家店下层文化则不具备产生“C”字形玉龙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两件采集的“C”字形玉龙有着相同的埋藏环境,是墓葬中的随葬品,具有祭祀的性质。没有测年条件下,将其年代定于红山文化早中期较妥。玦形玉龙按形态和工艺等特征,可分为A、B两个类型。A型玦口相连,五官用阴线刻画,面部较平整,B型玦口断开,五官刻画复杂。左家山石龙可将玦形玉龙推及红山文化中期,其中A型在大致上早于B型。传世与馆藏的玦形玉龙填补了考古发掘的缺失,丰富了其形态。其他龙纹玉器包括众多玉器,按特征可分为双首龙纹玉器、直体龙纹玉器以及蚕形玉器。双首龙纹玉器文化内涵不仅暗合中国古代神话,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体现。直体龙纹玉器中兽面“丫”形器为玉蛇耳坠的变形,蛇躯即龙躯。其背部的鳞片、玉臂饰的瓦沟纹和彩陶垂鳞纹同属一类。龙首形柄端饰反映了权杖辽海地区的悠久历史,其影响远及良渚文化。蚕形玉器与玉蛇耳坠在形态和作用上一致,是兽面“丫”形玉器的来源之一。原始人类思维的“互渗律”造成了红山先民对于蚕和蛇认识的等同,而古代文献中蛇与蚕不仅在字形上相似,同时经常被古人置于同一范畴,这一现象则是原始居民思维的孑遗,因而蚕也应是龙重要的来源之一。龙纹玉器的出现是渔猎经济的反映,其头部造型包含了鹿、猪、熊等动物,躯干则包含了蛇和蚕,因而龙是人文的合体动物。龙纹玉器出现于距今6000年前后,其中“C”字形玉龙和玦形玉龙出现较早。其他龙纹玉器大致处于红山文化晚期,基本一式一件,因而墓葬年代即为玉器年代,距今约5500-5000年。龙纹玉器以努鲁儿虎山为界可分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两个区域。“C”字形玉龙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玦形玉龙在两区皆有分布,其他龙纹玉器基本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C”字形玉龙之后,玦形玉龙在大、小凌河流域发展起来,逐渐孕出其他龙纹玉器。其后扩展到西拉木伦河流域,并波及到周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