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是妊娠期最常见合并症之一,可导致各种不良围产结局,最常见的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早产及羊水过多、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GDM比正常孕妇增高2-3倍,并且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加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呈增加趋势。GDM孕妇羊水过多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孕妇多10倍,其发生可能与胎儿高血糖、高渗性利尿致胎儿尿量增多有关。GDM胎儿因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高,而巨大儿发生难产、产道损伤、剖宫产手术风险增高;GDM孕妇高血糖环境可导致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形成,后者具有拮抗糖皮质激素促进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及释放的作用,使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及分泌减少,胎儿肺成熟延迟,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湿肺等发生率增加,而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同时可引起新生儿低血糖。此外,胎儿高胰岛素血症也可导致胎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出生后有核红细胞短时间破坏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另外,许多研究表明孕前体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都与GDM母儿不良预后相关,而GDM孕妇血脂水平与GDM母儿预后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等相关。既往国内外GDM的诊断标准包括NDDG标准、ADA标准以及WHO标准等,因诊断方法及血糖阈值的差异,GDM的发病率及围产结局各异。2011年起国内开始采用IADPSG标准,IADPSG标准起源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进行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关系(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HAPO)研究,根据巨大儿、剖宫产率、新生儿低血糖等不良预后而制定的新的GDM诊断标准。但HAPO研究缺乏中国内地的人群数据,因此IADPSG标准对于中国内地人群的适应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并且IADPSG标准和既往诊断标准相比其血糖测定阈值明显降低,因此GDM发病率将较前明显上升。研究不同诊断标准下人群中GDM的发病率、围产结局的差异,探讨IADPSG标准对中国人群的适应性,对于GDM诊治、减少不良围产结局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与围产结局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6681例并常规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符合IADPSG标准诊断的单胎活产孕妇607例;在这些病例中符合NDDG标准的GDM及GIGT的单胎活产孕妇共367例,余下的IADPSG新增GDM为254例。本研究比较各组孕妇孕期并发症、新生儿预后等围产结局及体重、血液指标差异。研究结果(1)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发病率:IADPSG标准诊断为GDM发病率9.09%(607/6681),NDDG组GDM及GIGT总病率为5.28%(353/6681),IADPSG组GDM发病率明显高于ND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证比较:IADPSG组剖宫产率为62.11%(377/607),高于NDDG组的61.76%(218/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社会因素及疤痕子宫因素外,NDDG组单胎剖宫产指证排列前五位的分别为孕期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羊水过少、前置胎盘及ICP等)(18.81%)、试产失败(包括相对头盆不称及产道产力异常)(18.81%)、胎位异常(12.39%)、巨大儿(11.01%)、胎儿窘迫(6.88%);而IADPSG新增组为试产失败(20.75%)、胎儿窘迫(14.47%)、孕期并发症(13.21%)、巨大儿(10.69%)、胎位异常(10.06%);IADPSG组分别为:试产失败(19.63%)、孕期并发症(16.71%)、胎位异常(11.41%)、巨大儿(10.88%)、胎儿窘迫(10.08%)。(3)妊娠并发症比较:NDDG组子痫前期和ICP的发病率分别为4.25%(15/353)和7.65%(27/353),明显高于IADPSG新增组的1.18%(3/254)和4.72%(12/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但NDDG组和IADPSG组相比(分别为2.97%、6.43%)相比,虽然发生率增加,但是无统计学意义。NDDG组孕妇胎膜早破发病率为16.15%(57/353)低于IADPSG新增组的21.65%(55/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和IADPSG组的18.45%(112/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DDG组、IADPSG新增组及IADPSG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分别为9.63%、7.87%、8.9%)、羊水过多发病率(分别为3.4%、3.54%、3.46%)及羊水过少发病率(分别为4.82%、8.27%、6.26%)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新生儿预后比较:NDDG组早产儿发病率11.61%(41/353)低于IADPSG新增组的12.2%(31/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两组与IADPSG组(11.86%(72/60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NDDG组新生儿湿肺发生率为3.4%(12/353),明显低于IADPSG新增组的7.09%(18/254)(P<0.05),两组与IADPSG组(4.94(30/60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DG组、]ADPSG新增组及IADPSG组各组间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7.49%、8.66%、8.07%)、大于胎龄儿发生率(分别为8.93%、9.16%、9.03%)、小于胎龄儿发生率(分别为1.7%、1.18%、1.48%)、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42%、0.39%、0.99%)、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4.82%、5.91%、5.27%)、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27%、0.79%、1.65%)、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7.08%、11.42%、8.90%)、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98%、0、1.15%)、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分别为1.41%、3.54%、2.31%)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GDM高危因素比较:NDDG组、IADPSG新增组及IADPSG组在糖尿病家族史(分别为6.8%、7.09%、6.92%)、自然流产史(分别为13.03%、11.02%、12.19%)、不良孕产史(分别为4.25%、4.33%、4.28%)、巨大儿生育史(分别为4.25%、4.33%、4.28%)、甲减病史(分别为1.98%、0.79%、0.66%)、月经稀发发生率(分别为22.7%、20.5%、21.7%)及本次辅助生殖受孕(分别为3.97%、5.12%、4.45%)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体重及BMI比较:NDDG组、IADPSG新增组及IADPSG组孕妇在孕前体重(分别为54.09±9.46kg、54.64±9.08kg、54.32±9.30kg),产时体重(分别为68.38±10.18kg、69.39±9.47kg、68.80±9.89kg),体重增长(分别为14.32±4.37kg、14.70±4.15kg、14.48±4.28kg)孕前BMI(分别为21.17±3.46kg/m2.21.09±3.24kg/m2、21.14±3.37kg/m2)及产时BMI(26.77±3.63kg/m2.26.78±3.35kg/m2、26.77±3.51kg/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液化验指标比较:NDDG组、IADPSG新增组及IADPSG组孕妇甘油三酯(分别为3.60±1.58mmol/L、3.42±1.51mmol/L、3.52±1.55mmol/L),胆固醇(分别为6.10±1.28mmol/L、6.22±1.33mmol/L、6.15±1.3O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0±0.45mmol/L.1.76±0.41mmol/L、1.72±0.4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2.73±0.99mmol/L、4.27±21.01mmol/L、3.39±13.75mmol/L).血清铁(分别为16.36±9.30mmol/L、16.44±10.57mmol/L、16.39±9.85mmol/L)、转铁蛋白(分别为3.95±0.70g/L、3.94±0.74g/L、3.95±0.72g/L)及血色素(分别为122.84±11.69g/L、122.11±13.40g/L、122.53±12.43g/L)、CRP(分别为6.75±14.86mg/L、5.25±6.33mg/L.6.11±12.01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NDDG标准相比,IADPSG标准GDM发病率明显升高;(2)采用IADPSG诊断对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儿、湿肺等不良围产结局有重要意义,对IADPSG标准诊断的GDM孕妇进行饮食控制,血糖管理,必要时行胰岛素治疗等有利于孕期BMI控制,可降低血脂水平,对远期母儿代谢综合征预防有重要意义。(3)IADPSG标准无需测量服糖后3小时血糖值,操作更简单方便,在孕期检查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有利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