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形成的住房保障体系为解决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难题、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价持续上涨,城市住房矛盾日益凸显:一是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与不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二是高昂的房价与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限的住房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增大与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保障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居住权,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社会各界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展开了探讨和创新。2006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展开住房保障“共有产权”的试点,其中淮安市于2007年展开了“共有产权经济适用房”这一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施,取得良好地效果并形成广为流传的“淮安模式”。随后“共有产权”模式向全国其他地区扩展,并被引入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领域。住房保障“共有产权”模式的特色和优势正逐渐显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赞誉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住房保障“共有产权”进行探讨和研究。 首先,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国内外相关住房保障理论及住房保障“共有产权”理论的研究现状,归纳关于住房保障“共有产权”支持和质疑的观点;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住房保障“共有产权”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述工作为下文深入探讨住房保障“共有产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形成了初步的概念。 其次,详细归纳了我国各地“共有产权”住房保障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模式的产生、内容和特点。分析了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实行“共有产权”制度的政策效果,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实行“共有产权”的优势,同时也分析了“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在发展中不尽完善之处。 再次,探讨了英美两国共有产权房的政策和建设经验,同时探讨了对我国“共有产权”住房保障发展的有益借鉴。 最后,在上述分析与研究之上提出以下完善我国“共有产权”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构建多层次的“共有产权”参与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专业化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多样化我国住房保障“共有产权”的形式;切实规范共有产权住房保障的实施环节。 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过程与问题的全面分析,为推进“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议,为完善政策和机制做参考,从而促进我国住房保障工作更加有效开展,让更多的城市低收入人群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