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文《劝善经》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彝文刻本之一,在彝文文献版本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政府不断重视民族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现已有7个彝文《劝善经》刻本被陆续列入第一、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彝文《劝善经》自明代成书之后经过多番传抄、刊刻,留存至今的刻本与抄本数量颇多,由此可窥见当时此经刊印流传的非凡盛况。目前发现的劝善经可分为三种刻本和若干抄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杨怀珍研究员通过对多个版本的对比研究,认为国图所存彝文典籍彝文《劝善经》“实属于多种不同的版本。除了2册手抄本属于明确的两种版本之外,占绝大多数的木刻本并非同一种版本,而是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木刻版本。”’彝文《劝善经》自20世纪40年代从武定土署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和藏书机构工作人员都深入当地进行了征集工作。收集而来的诸多彝文《劝善经》本子分藏于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彝学文献中心、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楚雄彝族自治州档案馆等藏书机构。武定民委所藏两种彝文《劝善经》刻本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版本独特,文献价值较高,目前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将尝试对其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本子进行释读。由于彝文《劝善经》字数较多,篇幅颇长,且马学良先生已对其中的章句解说部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翻译注释。因此,本文选取刻本中马先生未翻译的彝译《太上感应篇》2部分作四行体的文本释读。其体例为:第一行是彝文原文,第二行彝语的读音,第三行是对彝文原文的逐字对译,第四行则是意译,意译参照汉文《太上感应篇》原文,若有意义差别较大者,则先进行句子疏通,再在脚注部分注明《太上感应篇》的原文章句,进行比较分析。脚注部分重点解读彝文疑难字词和章句中所反映的彝族文化。此部分分为四节,每节之后附有章节解读。并于论文之后附录彝文《劝善经》影印资料与汉文《太上感应篇》的原文,以供参考。彝文《劝善经》与其说是专门翻译解说《太上感应篇》的译书类文献,不如说是结合彝族具体情况而借题发挥的独特创作。在章句解说中,作者常常根据彝族的具体情况加入彝族风俗、谚语、故事以利于说教,这便使得整部书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反映出彝族特有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心理情态等等。因此,笔者将尝试对书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作简要分析,并评析此书所具有的功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