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及棒结构对核周区恒星形成活动的影响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棒旋星系作为盘星系的一类特殊形态,一直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也是以棒旋星系为对象,介绍棒旋星系棒结构的形成以及演化,并着重探讨棒结构对星系本身的性质(包括恒星形成金属丰度等)的影响。棒结构的存在使整个星系的棒区动力学性质与普通的旋涡星系相比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动力学上的非轴对称性对整个星系的气体以及恒星的运动产生影响,我们会看到这种气体、尘埃以及恒星的动力学效果会对星系棒区以及核区的星系特性(包括星族年龄、金属丰度等)造成影响。本文会分两部分进行展开:前半部分归纳整理了近20年来盘状星系中恒星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数据处理技术(星族合成)的介绍,还有从观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进行的有关棒旋星系的一些最新研究。关于自己的研究:我从IRAS的红外亮星系的星表抽出有对应核区SDSS光谱数据的星系,排除AGN星系及一些形态上不确定的星系,以这些具备不同形态的星系为样本,运用星族合成方法分析了每个星系核区的光谱,得到了每个星系核区的星族成分、恒星形成强度的信息;样本中的星系按不同形态分成了4组:无棒结构的旋涡星系、过渡型的弱棒星系、棒旋星系以及有明显相互作用证据的星系。经过对每组星系的恒星形成强度分布以及星族成分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棒结构对核区的恒星形成活动有增强效果,这与现行的棒星系核区的恒星形成活动研究的结果相符。   本文一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棒旋星系的简单概况包括棒结构的动力学模型的简单描述;第二章介绍了研究星系中恒星形成的重要方法--星族合成。第三章介绍了目前人们对盘星系恒星形成的研究方法和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第四章是关于自己工作的讨论。第五章对未来可能进行的有关星系恒星形成活动的研究作了一些展望和总结。
其他文献
和耀斑相伴的磁场变化是太阳物理研究中的一个长期有意义的问题,对耀斑和磁场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理解太阳上的能量积累和爆发式释放过程,乃至进一步理解其他天体物理领域的类
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是天体物理中的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AGN与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又是揭示星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线索。AGN的光变是探测AGN中心区物理性
X射线辐射作为天体物理中高温高密强磁场等极端条件下的表征之一,反映着宇宙中剧烈的变化。吸积过程作为近代天体物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数十年来一直是高能天体物理的重要研究
从2008年开始,我们用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的脉冲星到达时间观测系统在1540MHz对脉冲星PSR B0329+54进行了一年的闪烁观测,用来研究衍射式星际闪烁参数和闪烁速度的长期变化。在
已知由~2s为分界,可以将伽玛暴(GRB)分为长和短伽玛暴。长伽玛暴(>2s)被认为来自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且预期与明亮的超新星关连;而短伽玛暴起源于双致密星的合并,且双星合并后的残骸
活动星系核(AGN)是存在着猛烈活动现象星系的核心。随着探测设备角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提高,活动星系核及其延展结构在射电、红外、光学、X射线等波段被探测到,分辨出其更细致的结
学位
长期以来,在矿山立井提升作业中主要采用搭接式摇台作为搭接设备。由于提升绳有弹性伸宿,进出矿车时,随终端载荷变化,提升罐笼上、下移动较大,特别是井较深大以及上、下大件
超过四十个红移在6左右的类星体在光学和近红外巡天中被发现出来。这些类星体存在于宇宙再电离的末期,是第一代大质量黑洞一星系系统的代表。对已知的z~6类星体样本寄主星系的
太阳活动经度带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1863年,卡林顿发现太阳黑子在太阳经度上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集中在太阳活动强的经度上。在太阳周期(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下降年阶段
吸积盘是人们对引力能认识不断深入的产物。对黑洞吸积盘的研究使人们获得了很多对于天体物理中的流体力学以及对于黑洞这种特殊天体的认识。研究黑洞吸积盘已经成为研究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