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而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科学学习规律的深入探索。科学知识修正是科学学习的关键心理机制。从认识论层面来看,科学知识修正是建构和确证新的替代知识,并改变与之冲突的原有知识理解和判断的过程。研究者在文本理解、科学思维、概念转变等不同领域,分别基于信息加工,认识论认知和情感动机等不同视角构建了众多知识修正机制理论,并采用反驳和反证范式进行大量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而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科学学习规律的深入探索。科学知识修正是科学学习的关键心理机制。从认识论层面来看,科学知识修正是建构和确证新的替代知识,并改变与之冲突的原有知识理解和判断的过程。研究者在文本理解、科学思维、概念转变等不同领域,分别基于信息加工,认识论认知和情感动机等不同视角构建了众多知识修正机制理论,并采用反驳和反证范式进行大量研究。虽然这些理论普遍认为科学知识修正是由知识冲突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并促使学习者投入认知资源整合冲突知识的过程。但不同领域的理论及研究,在冲突情境、冲突产生及整合的具体机制上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科学知识修正源于反证和反驳等知识冲突情境,当前在不同知识冲突情境促进科学知识修正的有效性上存在争议;其次,冲突产生机制涉及通过引发认知冲突为知识修正提供动因的过程,当前在认知冲突动因功能的结构和过程证据上存在不足,最后,冲突整合机制涉及通过投入认知资源为冲突知识构建连贯关系的过程,目前在认知投入的整体水平,局部对象和加工方式上存在分歧。这些研究局限大都与知识冲突情境结构分析的不足有关。一方面缺乏统一的知识冲突情境分析框架,从而无法在不同知识冲突情境间进行有效对比;另一方面未能明确区分知识单元间的冲突与论证关系,从而不能分别考察它们在冲突产生和整合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知识冲突情境统一区分为知识单元间的冲突与论证关系,通过三个系列研究共9个实验,综合阅读时间、眼动技术、出声思维报告和心理测量等多种方法,从冲突情境、冲突产生和冲突整合三个环节,系统探讨了知识冲突情境影响科学知识修正的冲突产生-整合机制。研究一从知识冲突情境的结构差异入手,基于实验1和实验2,系统考察了具有不同论证结构的知识冲突情境对科学知识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反驳、反证、证明和对比四种知识冲突情境中,对比冲突情境下新旧知识均无法修正,而证明冲突情境可以促进替代知识的接受,但难以改变原有知识。只有反驳和反证冲突情境可以同时促进替代知识接受和原有知识改变。研究二从冲突产生机制入手,基于实验3到实验6共4个实验,分别从结构和过程两个方面检验了认知冲突在科学知识修正中的动因功能。结果发现,(1)反驳与反证冲突情境引发的认知冲突水平高于其它冲突情境,(2)在反驳与反证冲突情境下,认知冲突具有一致的心理结构,包括冲突识别,困惑体验和投入倾向三个维度;(3)在反驳与反证两种冲突情境促进科学知识修正的过程中,认知冲突均起因果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在两种情境间具有一致性。综合来看,这些结果支持了认知冲突的动因功能假说。研究三从冲突整合机制入手,基于实验7到实验9共3个实验,通过分离知识冲突情境中的知识冲突与论证方式,分别从认知投入的整体水平,局部投入和认知加工成分三个分析层次,采用阅读时间,眼动和出声思维方法,系统探讨了知识冲突情境影响科学知识修正的冲突整合机制,结果发现,(1)与一致条件相比,知识冲突条件提升了整体的认知资源投入水平;(2)与一致条件相比,冲突条件下认知资源被选择性投入到对替代知识及其论证关系的整合加工中;(3)这些整合加工成分主要是解释加工而非判断加工;(4)与反证论证相比,反驳论证降低了整体和局部投入水平。这些结果说明,认知冲突会促使个体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对替代知识进行解释加工来整合冲突,同时,个体也会选择性地加工知识冲突情境中的论证关系,以较少认知投入来整合冲突。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知识冲突情境促进科学知识修正的认知机制可能遵循冲突产生-选择性投入的过程,而知识冲突与论证关系在其中具有不同作用。首先,对知识冲突关系的觉知会引发认知冲突,并促进认知资源投入。然后,这些认知资源被选择性投入到对替代观点及其论证关系的解释加工中,从而构建冲突知识的连贯表征。该模型不仅解释了以往研究的诸多争议,而且为科学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提供了启示。
其他文献
教育问责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随着学校办学质量日益为社会所关注,问责引入到教育领域,并成为基础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式和实现基础教育质量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后教育问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只有回溯其发展历程,才能更好地把握基础教育问责的发展路径及未来动向。因而本研究尝试跳出从某一截面或侧面对美国基础教育问责进行抽离性解读的固有思维,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基础教育问责的发展历程入手,在关注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表现在评价内容变得全面、评价方法变得多样、评价主体变得多元等,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新的学生学业评价理念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评价素养成为了教师专业标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游离于学生学业评价之外的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成为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推动者,其在日常课堂中的评价实践也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
文档布局分析(Document Layout Analysis,DLA)的目的是将文档图像分解为高级语义区域(即图像、表格、文本和背景),DLA是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文档理解、表格识别以及图像检索等任务的基础。由于文档样式以及文档风格的差别,文档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类,例如学术类、杂志类,每个类构成了独立的域。在实际布局分析过程中,这些域
在时代变迁的影响下,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世界各国教育正处于变革与转型期,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探索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成为各国教育的首要工作,而作为隐性课程的学校空间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也受到了社会及学界的关注。现阶段就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而言,对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不够重视,基本还停留在能用和达标上,导致我国的很多学校空间缺乏必
生物质分布广泛,廉价易得,也是世界上唯一可运输和储存的有机碳源,采用生物质资源代替传统的石化能源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环境保护以及产品单一等问题。以生物质为原料通过催化转化为能源化学品是对目前石化能源品的有效补充。润滑油作为一种保护剂,对机械运转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而目前生物质基的润滑油主要是酯类或醚类润滑油,其高含氧量导致低温使用性能和氧化安定性不佳。本文通过对生物质基润滑油基础油的结构进行靶向设
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近三十年,全球各地开展了大量的草地和森林植物多样性控制实验,以揭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维持机制。多数结果表明,植物功能多样性可更好地解释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异。但是,这些控制实验的共同特征之一是不断清除非目标实验物种,以达到控制物种多样性水平的目的。这种实验措施引发了有关“基于控制实验的研究结论在真实自然生态系统的普适性”的质疑
有机化学的魅力在于开发新物质和新方法,克服和解决复杂功能分子难合成的问题。自2001年,金属不对称催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该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羰基化合物的α-位不对称官能团化,在合成活性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构建含有季碳手性中心化合物方面。在金属不对称催化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合成该类分子:(1)羰基化合物在强碱下脱质子形成烯醇负离子,再与亲电试剂发生反应;(2)含卤羰基化合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是新时代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办学品质提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研究与实践,各地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在学校特色发展路径选择上缺乏理论支撑与实践创新。论文力图站在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的时空方位,审视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经验与问题,特别是针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路径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到科技高度发展的智能时代,人类总是结伴而行,结成各色各样的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家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地区或区域共同体。而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里,人类命运联系更加紧密,人类心系于一体,休戚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根植于这种人类文明整体性哲学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回应。当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将世界抛入百年未有的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