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大部分的传统儒家学者主要从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角度出发对孔子思想进行阐释,认为孔子之仁是亲亲等差之爱,并认为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差别之爱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这一认识在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时期一直是儒家的正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而随着中国步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孔子仁论与等差之爱的关系。在此背景下,现当代的学者开始强调以个人道德修养为核心的“心性之仁”和以他者优先的“爱人之仁”。上述对孔子仁论的阐释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但三者对孔子仁论的阐释大都是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维度出发的,少见有学者从形上维度思考孔子仁论。因此本文所谓辨正是理解孔子仁论的立场之辨、维度之辨,具体的内容有二,一是对孔子之仁不是等差之爱的辨正,二是释仁的道德立场与德性立场的辨正。春秋时期的德性概念有三种意蕴:德性是存在者的标识、是存在者的根基、是从存在者的立场出发的至善。在德性的这三种意蕴下解释的孔子仁论与传统的论仁方式有一定的不同。此德性视野下的孔子仁论肯定了仁的德性立场,强调仁在生命价值尺度上的意义,体现出了超脱于此在当下生命的渴求和对神圣天道的向往,不滞于世俗、人情伦理之中。而相对于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心性之仁”而言,又兼顾了“爱人”之仁和事功之仁。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这种开放、自由、宽厚而神圣的仁论更符合孔子仁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