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螺丝在拧紧》中的视窗叙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3496828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丝在拧紧》是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从表面上看是鬼故事,从内容上看似是而非,这就引起了评论界的兴趣。由于对这篇中篇小说的不同解读,常常是互相排斥,因此许多评论家尝试多种方式探讨这篇小说。亨利·詹姆斯对于好的小说的判断:运用富于想象力的观点、内部独白、尽可能的不依赖叙事者,这样他带给小说叙事一个新的深度。他”可能世界”的论述,给小说解读带来启示。本文是通过现代电脑技术的发展,运用视窗理论,解析这篇小说的叙事方式。整篇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时间视窗理论分析《螺丝在拧紧》中的叙事安排。作者为读者打开一个主窗口,始终悬浮于读者眼前。通过窗口管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将视窗移动于故事线,这样区分出两个窗口:将焦点置于任务并随人物时间移动的移动窗口以及将窗口固定于特定场面,并对人物的来往进行记录。第二部分,运用空间视窗分析,窗口移动可以产生空间和时间的断离,这些断离可以通过横向窗口或嵌入窗口处理。作者就像剧场安排的场景一样,观众无需变换位置,就能跟着人物的移动穿越这个故事空间,把广阔的外部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三部分,分析时间窗口和空间窗口的链接,了解作者叙事策略中话语如何把握同时进行的几个情节,如何解决人物的时空转换,如何决定故事世界人物命运的各种场面间的往来穿梭。综上所述,亨利·詹姆斯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窗口来解决小说的叙事:小说不只是一个窗口,而是有千百万可能的窗口,一次又一次让观众得到不同于他人的印象。
其他文献
学位
文章设计了一种使用新颖的高阶温度补偿方法的1.2V带隙基准电路。使用0.35μm CMOS工艺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电压基准在-40?C到150?C的温度范围内,温度系数只有1.2ppm
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曾达到顶峰。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国际和国内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法国国有企业却因其经营方式日显弊端、管理体制日趋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