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我国目前海水养殖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沿海兴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花鲈养殖热,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不当利用,花鲈生物量开始受到了损害,严重影响了花鲈野生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养殖,人们开始发现花鲈南方种苗,呈现出明显的生长缓慢、耐寒性差,抗病能力低下等迹象。在生产上许多投机商家经常把花鲈南方苗种充当成经济性状相对较好的北方种苗出售,给无数的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目前这种损失的不可避免性,主要基于养殖户难以从花鲈种苗的形态上区分南苗还是北苗。本研究从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出发,企图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同工酶及RAPD技术,寻求、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苗种鉴定方法,以解决生产上的疑难问题。这不仅可以为花鲈养殖种群开展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和良种选育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保护我国鱼类多样性,从而为合理、有效、持续利用花鲈渔业资源打下基础。
    此外,目前对于花鲈的分类问题,中、日、韩三国学术界观点不一。日本、韩国学者倾向于把花鲈属分为3种,即L.latus,L.japonicus和L.sp.,而大陆学者认为L.japonicus和L.sp.为同一种。日本学者主要通过同工酶电泳技术结合外形多变量分析,认为L.japonicus和L.sp.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但究竟是两个种还是同一种的两个亚种抑或种群尚有争议,需要进一步从DNA水平来研究证实。另外,中国学者对中国花鲈南北两种群的差异研究仍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深入。为此,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南北两产地(山东日照群体和福建厦门群体)花鲈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揭示它们的遗传变异程度,为花鲈种的划分和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选用山东日照、福建厦门海区产花鲈两群体各40尾,先后采用同工酶电泳和RAPD技术并结合鱼体的形态学多变量,研究了两产地鱼的群体平均杂合度、多态位点比例、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参数,来衡量花鲈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
    研究结果认为:同工酶方法所检测的10种等位酶,两群体共获19个位点(其中4个是多态位点),日照产鱼的平均杂合度为0.1112,厦门产鱼的平均杂合度为0.0939,两群体的遗传相似度I为0.9902(遗传距离D=0.0098);RAPD方法检测得到,日照群体共有263个位点(其中82个为多态),厦门群体共有192个位点(其中46个为多态),日照群体花鲈遗传相似度I为0.8928(变异度为0.1072),厦门群体I为0.9225(变异度为0.0775),两产地花鲈的遗传相似度I为0.8338(遗传距离D=0.1662)。两种方法所检测出的结果对比有所差别。但这两种方法都较好地证实了花鲈日照群体(北方种)比厦门群体(南方种)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要高(好)。这说明花鲈两群体的确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两群体的形态学参数(20项可量性状指标及11项可数性状指标),尚未体现出明显的变异度,但发现两种群的质量性状——氨基酸组成上有差异,即两地花鲈背部肌肉中的甘胺酸、精胺酸、胱胺酸平均含量经t检验后,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7种必须氨基酸平均含量日照群体比厦门群体高。
    本研究应用群体内平均杂合度、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多态位点比例等参数证实花鲈两种群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本文通过RAPD技术,找出了花鲈两群体间稳定的特异性DNA标记带,为花鲈的良种培育和南北苗的鉴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