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预测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是否优于传统血脂指标;AIP在传统血脂指标均正常的人群中是否具有预测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依托2015年度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与筛查项目(项目号:财社[2015]82号),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沙市雨花区潭阳村为调查点,选取年龄40岁以上(≥40岁)的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调查问卷,收集基本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传统血脂指标检测(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根据公式AIP=[log(TG/HDL-C)]计算出AIP值。对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是否有斑块形成,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彩超正常组、动脉硬化组,根据是否合并管腔狭窄,将动脉硬化组分为斑块形成组和狭窄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AIP及血清TG、TC、LDL-C、HDL-C浓度在颈动脉彩超正常组、斑块形成组和狭窄组各组间的差别,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AIP及血清TG、TC、LDL-C、HDL-C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根据颈动脉斑块是否稳定,将动脉硬化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AIP及血清TG、TC、LDL-C、HDL-C浓度在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组间的差别,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AIP及血清TG、TC、LDL-C、HDL-C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筛选出传统血脂指标均正常者,根据颈动脉是否有斑块形成,将传统血脂指标均正常者分为颈动脉彩超正常组、动脉硬化组,根据是否合并管腔狭窄,将动脉硬化组分为斑块形成组、狭窄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AIP在颈动脉彩超正常组、斑块形成组、狭窄组各组间的差别;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在传统血脂指标均正常者中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2015年湖南省人口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按照户籍资料,在符合调查年龄和居住地要求的人群中获取资料的调查对象共1398例,1264例接受调查并获得了完整资料,应答率为90.4%,符合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与筛查项目85%的抽样要求。其中,378例调查对象被排除。在所有研究对象(n=866)中,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筛选出传统血脂指标均正常者共271例。2.在所有研究对象(n=866)中,颈动脉彩超正常组487例(56.23%),动脉硬化组379例(43.77%);在动脉硬化者中,斑块形成组233例(26.91%),狭窄组146例(16.86%)。在颈动脉彩超提示动脉硬化者(n=379)中,稳定斑块组214例(61.48%),不稳定斑块组165例(38.52%)。在传统血脂指标均正常者(n=271)中,颈动脉彩超正常组197例(72.70%),动脉硬化组74例(27.30%);动脉硬化组中,斑块形成组66例(89.19%),狭窄组8例(10.81%)。3.在所有研究对象(n=866)中,与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及狭窄组的AIP值(0.32±0.14 VS 0.36±0.15 VS 0.14±0.15)、血清TC浓度(5.78±0.80mmol/l VS 5.70±0.77mmol/l VS 5.03±0.73mmol/l)、血清TG浓度(2.24(1.67-3.12)mmol/l VS 2.28(1.71-3.12)mmol/l VS 1.57(1.29-2.14)mmol/l)、血清LDL-C浓度(4.01±0.86mmol/l VS 4.06±0.82mmol/l VS 2.76±0.55mmol/l)明显升高,血清HDL-C浓度(1.08±0.76mmol/l VS 1.03±0.11mmol/l VS1.24±0.16mmol/l)明显下降(均P<0.05)。与斑块形成组比较,狭窄组AIP值(0.36±0.15 VS 0.32±0.14)明显升高(P=0.03),血清TG、TC、LDL-C、HDL-C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AIP值及血清TG、TC、LDL-C、HDL-C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27、0.32、0.61、-0.47(均P<0.05)。4.在颈动脉硬化者(n=379)中,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AIP值(0.36±0.14 VS 0.31±0.14)明显升高(P<0.05),血清TG、TC、HDL-C、LDL-C浓度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AIP值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AIP值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9(P=0.01),AIP值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弱正相关。5.在传统血脂指标均正常者(n=271)中,与正常组比较,斑块形成组及狭窄组AIP值(0.14±0.07 VS 0.16±0.09 VS 0.07±0.02)明显升高(P<0.05);狭窄组与斑块形成组相比,AIP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AIP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AIP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37(P=0.0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AIP值、血清TG、TC、LDL-C浓度升高及血清HDL-C浓度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AIP值预测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价值仅次于血清LDL-C指标,但优于血清TC、TG、HDL-C指标。2.AIP值升高是影响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危险因素,AIP值预测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优于血清TC、TG、LDL-C、HDL-C指标。3.AIP值在传统血脂指标均正常的人群中亦具有预测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价值。在对冠心病患者或高危人群进行血脂分析时,将AIP值与传统的血脂指标(TG、TC、HDL-C、LDL-C)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更加地全面地了解冠心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