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高控制是供水企业普遍存在,且迫切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供水企业漏损率均高于行业规定的12%。项目系统地分析了几个典型城市的给水管网无收益水量(NRW)管理现状,基于国际水协(IWA)无收益水量控制策略,研究了无收益水量组分构成、技术措施、实施流程、管理对策和绩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点应用,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综合控制手段,使供水企业的漏损控制水平逐渐向好,逐步趋向于行业标准的要求,并建立必要的预警监控和长效机制。围绕漏损控制、产销差率管理所有的措施和决策,都必须基于对系统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了解现阶段影响产销差率的主要因素,才能找准目标和方向。水量平衡(水审计)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由于水量平衡的建立过程重点是对未实现计量、无法得出真实水量数据的构成因子进行量化,这其中大部分数据需要估算,而估算的依据往往要基于开展大量的资料调研和样本测试工作,如消防用水、无表消火栓用水、明漏水量、施工冲刷用水、非法偷盗水等等。而且,用于估算的基础指标没有可复制性,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也有不同。所以,论文中案例城市的水量平衡工作是以国际水协推荐的水量平衡表为基础,结合城市规模特色,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从另一个层面看,开展水量平衡的过程更像是管理者对本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体检的过程,最忌讳疾忌医,刻意修饰数据。通过体检,可知自身健康程度,还可以暴露日常管理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由于信息不对等造成的管理漏洞、监管缺失等等。论文首次在国内全面应用国际水协(IWA)的供水管网无收益水量管理的策略、方法和流程,加以提炼、融合与改进,形成漏控的关键技术,并在实践中将予以运用。比较了国内外漏控策略的差异,提出重点借鉴的管网无收益水量管理的四项关键技术:水量平衡、绩效考核、DMA管理和压力控制,通过试点应用研究得出水量平衡和绩效考核是漏损控制的前提、推动力和目标;DMA分区计量技术、小区DMA夜间最小流量解析、压力优化调度技术等是适合国情的真实漏损控制重要技术手段。同时,根据国内的漏损评定标准,依据产销差率和漏损率两项指标的现状,理清了产销差率和漏损率、漏损率与漏失率的关系,提出了漏损评价的多指标体系。漏损评定首先推荐无收益水量,而不是仅仅根据漏损率这一百分数(百分数计算模式容易受到水量变化的干扰);高级指标还需考虑管网状况、压力和用户连接的数量等因素;有条件情况下,推荐计算与国际接轨的供水管网漏失指数(ILI),并通过该指标,对照世界银行组织提供的目标矩阵表确定其供水系统漏失分级的类别,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漏损控制对策,最终形成一套结合我国实情的城市给水系统漏损绩效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