钽硅混合团簇和纯铱团簇的几何及电子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kel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簇是材料设计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因为材料的性质可以通过改变团簇的尺寸、结构、组成而设计。团簇集成材料的制造依赖于寻找到恰当的团簇作为结构单元,这种团簇应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且团簇间相互作用较弱。本论文主要利用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相对论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TaSin(n=1-13,16)、TaSin+(n=1-13,16)和Irn(n=2-13)团簇的几何及电子结构性质。 鉴于Hiura的实验,我们先后对过渡金属掺杂的硅基混和团簇TaSin(n=1-13,16)和TaSin+(n=1-13,16)的几何结构、稳定性、电子性质和成键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找出了TaSin(n=1-13,16)团簇的一系列稳定构型,并得到了相应最稳定构型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除TaSi3外,TaSin(n=1-6)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具有与Sin+1基态结构相似的框架。在最稳定的TaSin(n=1-11)团簇结构中,随着Si原子数的增加,Ta原子处于一个逐渐下沉的表面位点,而TaSi12是一个D6h对称的Ta原子内嵌在硅笼中的胶囊状结构。由此推断,n≥12时,TaSin团簇的最稳定结构都可能是金属原子内嵌在硅笼中的笼子状构型。TaSi13团簇的最稳定结构是C2v对称的笼子状结构、TaSi16团簇的最稳定构型是相对C4v对称稍有畸变的富勒烯结构有力证明了上述推断。相对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中性TaSin团簇中几个大团簇的相对稳定性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小团簇则不然。与中性TaSin团簇相比,相应TaSin+的结构大多数都保持中性TaSin的结构框架,而束缚能和HOMO-LUMO能隙却普遍变大,这些说明TaSin+相对TaSin稳定性得到了一定改善,并能说明正电荷对TaSin团簇的几何结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电子结构影响相对较大。对结构变化较大的TaSi4+和TaSi6+,相应的原子平均束缚能和HOMO-LUMO能隙相对中性团簇的显著增大,这个发现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通过电荷布局的分析发现,无论在TaSin还是TaSin+(n=1-11)中,Ta原子的Mulliken净布局和Hirshfeld电荷的数值都为正,表明TaSin(n=1-11)团簇中电荷转移是由Ta原子向Sin团簇的。而对TaSin(n=12-13,16)团簇,在Ta原子和Si原子间的电荷转移取向出现了竞争。另外,本论文中还讨论了钽原子的d轨道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医学的人文社会性质日益凸现。然而,我们现有医学教育体系,人文课程设置单薄而散乱,致使学生人文素质低下,难以适应医学未来发展要求。文章从医学的本质及其发展
基于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增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品对底层人群可及性课题研究”昆明子课题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高原不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获取计划生育信息和服务的现状及需求
苏青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围绕着两个话题:社会批评和经验展示.苏青的作品符合市民的欣赏口味,极富市民情趣,但又不是降低文学自身的美学要求,去满足市民读者群中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