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史研究是史学界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在20世纪西方儿童史研究的带动下,中国儿童史研究逐渐兴起,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从古至今的儿童的生活教育等各方面状况。对于民国时期的儿童状况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尝试对民国时期儿童做更深入的研究。文章以18届儿童节的举办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儿童节中国家政治意识和儿童本位主义的并存现象。笔者在历史学实证法的基础上,查阅了当时的大量报刊、杂志及档案文献中有关儿童节的记载,借鉴社会史、政治文化史、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同时也借鉴了社会史学中运用漫画及儿童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素材来反映儿童生活状况的方法对民国时期儿童节的举办做了客观的描述和勾勒。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四四儿童节虽然历时较短,但其在中国儿童史上的地位却相当重要。儿童节的确立正是人们儿童观的转变及儿童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反向促进人们儿童观的转变。儿童节纪念活动虽然年复一年举行,无大变化,但却在重复的纪念中,让人们逐步认同儿童节,认同儿童地位。尽管儿童节是由中华慈幼协会这样一个社会慈善机构提出,主要目的是让社会关注慈幼事业,但是在儿童节的纪念活动中却透露着浓厚的政治意味。通过儿童节纪念大会上的仪式举行及晋谒长官等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党政机关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得儿童节一定程度上政治化。与此同时,提倡“儿童本位主义”的人们积极呼吁和致力于儿童事业的发展,并对国家在儿童节举办中进行的不合理的教育进行了批判。国家、社会从各自角度出发在儿童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国家从自身政治需求出发塑造新国民,而社会从儿童本位出发为儿童谋福利。社会各界的所做所为一方面作为国家政策的补充,另一方面也站在国家的对立面来批判它的不足之处。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相对立又相扶持的一面。作为节日主角的儿童在两者的博弈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儿童节研究不仅是对儿童史研究的补充,也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儿童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儿童节研究利于我们了解党政机关如何对民众进行政治教育如何对儿童进行政治教育的。另外,儿童节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分析18届儿童节的举办活动,可以透视当时国家、社会在儿童节中各自承担的责任,也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是如何从儿童本位出发为儿童谋福利的。这些可以为今天儿童事业的发展及国家、社会在儿童节中如何做提供借鉴。儿童节研究仅是儿童史的一小点,儿童史还有更多的空间需要拓展,亟待更深层次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