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各个学科遍地开花,其相对开放性、自主性的探究模式为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社会性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的共通之处颇多,我们尝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试图通过新的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敢于质疑、主动探究、验证想法,从而不断提高其学习知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的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三维目标。全文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广泛搜集整理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德与法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意义。作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本学科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研究性学习也具有可行性。第二部分分类介绍了研究性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具体教学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有:围绕新闻展开的新闻追踪调查—短程研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展开的专题调查汇报—中程研究性学习;依托社团展开的小课题研究—长程研究性学习。第三部分是对研究性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反思。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困难;学生有畏难情绪;调查研究过程受到诸多限制;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难予评价等。二是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如道德与法治学科研究性学习选题过程缺乏系统指导;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面临各种阻力;初中学生自身能力存在不足;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等。三是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建立研究性学习资源库、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对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进行培训,给予政策鼓励;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各个阶段进行有效指导,规范研究性学习流程;完善评价体系,呼吁建立完善道德与法治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制度,以保障道德与法治课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