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浪漫派作品在钢琴音乐会中的演奏——以《奉献》和《童年情景》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独奏音乐会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不仅要求演奏者有精湛无误的演奏技巧,也需要对曲目与舞台效果的关系、曲目设置等完全掌握。笔者艺术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了较全面的音乐知识与表演技能。笔者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把钢琴音乐会曲目中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其创作特点与演奏特点,并且就不同钢琴家对这首钢琴曲的演奏处理风格,进行一系列的对比。  本文第一部分讲述了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目的和意义,及曲目的编排在演奏过程中的关系与作用。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是一种能力的考核,这种形式更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浪漫派音乐的产生及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浪漫派音乐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始发于德奥,后在欧洲各国蔓延开的一种音乐风格。浪漫派音乐让人们深刻了解到音乐是人类精神需求上的产物。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奉献》S.566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及演奏特点。这首作品笔者主要对郎朗和陈萨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进行了一些对比,包括速度、音色、力度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童年情景》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及演奏特点,这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笔者主要对埃里克和霍洛维兹的演绎版本进行了比较。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通过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及系统收集和研究作品的背景、演奏难点,结合笔者实践演奏经验,进一步提升本人对浪漫派音乐作品的理解。
其他文献
百年中国电影,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之际,面临着重要的转折。在以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基本定型并逐步陷于困境之时,崛起了被称为“新生代
“事件”是关于后现代有效教学的讨论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后现代有效教学的使命就是让课堂教学回归事件。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学的主题虽是音乐本体,但教学的使命却是让音乐在回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