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研究青海地区近5年内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临床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肝衰竭早期防治的策略。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和青海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肝功能衰竭的患者133例(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修订版肝衰竭诊疗指南),记录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病因、病型、临床表现、并发症、是否发生胆酶分离、是否有肝硬化基础及出院时转归情况)及实验室指标(指患者入院24小时内的状态最差时所测得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青海地区肝衰竭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民族、年龄、职业)、病因、病型、临床症状、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等,并进一步探讨患者年龄、并发症、实验室指标、胆酶分离及肝硬化基础与预后关系,并将影响预后的有意义单因素指标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男性93例(69.92%),女性40例(30.08%),平均年龄为(51.6±14.5)岁。民族中汉族91例(68.42%)、少数民族42例,包括藏族28例(21.05%)、回族11例(8.27%)、土族2例(1.50%)、蒙古族1例(0.75%)。职业中农牧民65例(48.87%)、工人25例(18.80%),干部21例(15.79%),其他22例(16.54%)。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民族、年龄、职业)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病型及病因:本地区133例患者中,急性肝衰竭24例(18.05%)、亚急性肝衰竭36例(27.07%)、慢加急性肝衰竭34例(25.56%)、慢性肝衰竭39例(29.32%)。病因中,嗜肝病毒(包括乙肝57例、丙肝3例、戊肝1例)引起的肝衰竭61例(45.84%)、酒精中毒导致的29例(21.80%)、药物损伤所致的18例(13.53%)、其他原因引起的25例(18.80%),其中包括肿瘤5例、感染休克4例、胆汁淤积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2例、创伤2例、循环障碍4例、隐源性5例。经比较,不同类型肝衰竭病因无明显差异。3、临床特点:肝衰竭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63.15%)、黄疸(60.90%)及腹胀腹痛(60.90%);主要的并发症为电解质紊乱(90.98%)、其次是肝性脑病(46.61%)、消化道出血(30.82%)、感染(21.80%)、肝肾综合征(12.78%)等;肝衰竭主要的死亡原因为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感染休克。经比较,急性肝衰竭患者较其他类型肝衰竭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高,死亡比例高。4、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中治愈和好转的患者57例(42.86%),无效死亡76例(57.14%)。将影响预后的有意义单因素指标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肝性脑病、TBIL、PTA、胆酶分离和肝硬化基础是影响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青海地区肝衰竭患者以汉族、中老年男性所占比例最高。2、本地区肝衰竭常见病因依次为嗜肝病毒感染、酒精中毒和药物损伤。因此积极预防病毒感染、减少饮酒、避免滥用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肝衰竭的发生。3、发病类型以慢性肝衰竭(29.32%)居多。4、肝衰竭患者的发病类型与性别、民族、年龄及职业无关。5、本地区肝衰竭患者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原因无特异性。6、急性肝衰竭较其他类型肝衰竭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高,死亡比例高。7、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50y、TBIL、PTA、肝性脑病、出现胆酶分离、合并有肝硬化基础。因此临床上动态联合监测患者临床指标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更有助于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