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为研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证治特点,通过收集105例东直门医院病房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案逐一进行统计填写调查表,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总结、归纳、研究、探讨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医病因病机、发病规律、证候特征及辨证治疗处方用药规律,从而对本病形成一定的认识,为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和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筛选东直门医院1985年9月—2011年4月底105例符合研究条件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严格按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09,杭州)”诊断标准筛选病例,客观认真地填写病例回顾调查表,观察其年龄、性别、诱因、既往史、病程、症状、中医辩证分型、处方用药及相关检验检查,并对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总结患者的症状与证候分布特点,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分析中医宏观辨证,各证型分布特点和临床处方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105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男性病人居多,男女比例3.5∶1,发病率与年龄有显著相关性。2、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诱因以饮食不节最为常见,其中因饮酒诱发本病最常见。3、因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从2006年起明显增多,统计105例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5.7%。4、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集中在12、1、3、4月,于冬春季多见,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病与气候季节变化有关系。5、非静脉曲张上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症状以黑便、腹痛、头晕、面色苍白、纳呆、肠鸣、心悸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有汗出、呕血、恶心、反酸、腹胀、尿少、烧心、呕吐、气短、眠差、口干等症状;舌脉以舌淡苔薄白脉细为主。6、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虚证为主,气血亏虚及脾气亏虚证最常见,其次是脾阳虚寒及胃火热盛证,肝气郁滞及瘀血阻络证多与其他证候夹杂为病。7、男性患胃火热盛、湿热蕴胃、肝郁气滞、胃阴亏虚四证明显多于女性患者。8、在86例中医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57例使用汤药治疗,其中30例为自拟方治疗,17例使用云南白药胶囊,17例使用止血散,临床上仍以辨证论治为主。9、中草药汤剂中使用次数前十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当归、三七粉、炙甘草、白芍、茯苓、白术、陈皮、生黄芪、炙黄芪、党参。研究结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冬、春季节多发,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饮食不节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在北京地区,本病的中医证型可分为:胃火热盛、湿热蕴胃、脾气亏虚、脾阳虚寒、气血亏虚、胃阴亏虚、肝气郁滞和瘀血阻络证,其中后三者多与其他证型夹杂,临床以气血亏虚及脾气亏虚多见,男性患者实热证型发病多于女性。中医临床多以益气补血止血法治疗,多根据辨证论治自拟汤药治疗出血、腹痛、头晕、纳呆等症状,止血散及云南白药临床使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