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我国基建投资建设加快,高速铁路飞速发展。截止2016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动车组单日发送旅客最高达1442.7万人,高峰客流巨大。因此高速铁路客运站成为旅客铁路出行的高频场所。对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来说,候车室是提供服务的主要场所、是旅客的主要集散地,它不仅仅要满足日常旅客出行的需求,更应该满足车站的高峰客流的需求。论文以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如下研究:(1)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掌握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其中涵盖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候车室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候车室服务水平和客运站候车室仿真。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可为论文研究内容提供思路。(2)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将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分为候车室需要的候车能力和候车室现有的候车能力。通过研究得出:客运站进站组织模式、候车室旅客候车时间规律、高峰时期旅客数量指标、候车室服务水平等是影响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的因素。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为第三章建模求解候车室候车能力提供依据。(3)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计算模型构建在第二章对候车室候车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给出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需要的候车能力和现有的候车能力计算模型。在候车能力计算模型构建过程中结合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旅客聚集的流动状态和车站实际来求解其衡量参数候车室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最后提出候车能力利用率的概念,为分析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现状提供依据。(4)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仿真研究通过行人流仿真软件AnyLogic建立候车室旅客走行微观仿真模型来对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问题进行研究。当候车室现有的候车能力能够匹配候车室需要的候车能力时,通过仿真给出匹配当前候车室高峰进站客流的服务设施最佳设置数量。当候车室现有的候车能力不能够匹配候车室需要的候车能力时,通过仿真给出候车室大客流的触发条件,突发大客流时实施应急预案的缓冲时间和应急预案应包含的措施。(5)合肥南站案例分析结合合肥南站案例对论文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分析。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实地调研获取论文所需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合肥南站候车室现有的候车能力、需要的候车能力和候车能力利用率,判断合肥南站现有的候车能力能否满足当前旅客候车需求。通过仿真分析候车室现有的服务设施配置数量是否最佳匹配当前候车室高峰进站客流需求;若不匹配,给出最佳配置数量。其次假设当合肥南站现有候车能力不能匹配当前需要的候车能力时,分析突发大客流的原因,并通过仿真得出合肥南站触发大客流的条件和突发客流时实施应急预案的缓冲时间及应急预案应含措施。
其他文献
主要介绍了机场道面的烟幕伪装问题,根据道面的烟幕伪装要求选取适当的烟幕品种;针对风向不同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烟幕布放方法;在发烟点采用线性配置时,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了
结合大广高速黄龙带特大桥的成桥索力测试,探讨使用频率法和磁通量法测量矮塔斜拉桥索力的测试原理和测试过程,以及两种方法的对比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频率法和磁通量法
详细论述了水雾多光谱 (可见光、红外等 )隐身的原理 ,并通过对模型车施加水雾前后可见光及红外辐射衰减的实验研究 ,得出了水雾对军事目标可见光、红外辐射衰减的一般规律。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MI患者行早期心脏康复程序,与常规护理的结果做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心绞痛分级、精神状态和生活自
为得到加筋土挡墙砂箱模型的合理布筋方式,首先依据0.3H法确定初始布筋长度,然后采用DIBT法验证其内、外部稳定性,从而得到了可行的布筋方案,并对不同工况下的加筋土挡墙承载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国内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状况不容乐观。本文根据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和融资状况,提出缓解其融资难的策略,以促进
目的评价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常年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集150名常年型变应性鼻炎患者,平行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持续
针对激光三维检测过程中金属表面高光现象对后续检测带来的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峰值连续性检测的方法。首先根据灰度图像的灰度信息提取每一列的灰度峰值;其次依据激光条纹连续
美国、以色列是目前私募股权基金(PE)产业比较成熟的两个国家,从两国PE产业的发展路径来看,产业政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这两国PE产业政策的发展路径和异同点
公路货运超载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各种危害显现 ,已经引起相关的技术和行业主管层面的广泛关注 ,建立在充分统计数据上的定量危害分析一直非常欠缺 ,使得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