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no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活体寄生菌黄瓜白粉病菌为靶标菌,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醚菌酯为供试药剂,建立了黄瓜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的敏感基线。进行了该病原菌对苯醚菌酯的室内和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进而研究了黄瓜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产生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为建立抗性菌株的分子检测技术以及指导该药剂的田间科学使用提供参考。试验获得如下几方面结果: 1.采用叶碟保湿培养法测定了59株黄瓜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基线。结果表明,苯醚菌酯对59个菌株的平均EC<,50>为(0.0105±0.0028)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因此,该敏感基线可以作为监测田间病原菌对苯醚菌酯敏感性变化的参考。 2.室内采用药剂驯化方法获得4株抗药性突变体,其抗性指数均高于150,突变菌株比例为1.42%,且抗药性状能够稳定遗传。所有抗性突变体在1.0μg/mL的带药叶碟上均能够生长良好,为此将1.0μg/mL药剂浓度作为筛选抗药性突变体和敏感菌株的鉴别浓度。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价显示,4株抗药性突变体在致病力、竞争力上与亲本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或优于亲本菌株。综合分析表明,黄瓜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具有较高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因此,在该药的使用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抗性治理措施。 3.田间试验表明,喷施10%苯醚菌酯乳油9次后监测到7株抗药性菌株,其抗性指数高达180倍以上,抗性菌株比例为12.28%。药剂浓度为0.1~3.0μg/mL的范围内,抗药性菌株仍能保持平稳的生长趋势,没有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在致病力、竞争力、遗传稳定性上相当或优于敏感菌株,交互抗药性试验表明,苯醚菌酯与嘧菌酯、烯肟菌酯、百菌清之间存在交互抗药性,但与三唑酮无交互抗药性。通过田间抗性菌株的监测及其相应的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黄瓜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具有较高的田间抗药性风险。建议生产实际中避免同类药剂的使用,与无交互抗药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4.病原菌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敏感菌株氨基酸序列比对,大多数室内抗药性突变体和田间抗性菌株在143位由甘氨酸Gly(GGT)突变为丙氨酸Ala(GCT),并在143位发生突变的多数菌株相应的在113位由Ala(GCA)突变为Gly(GGT)。此外,在cytb基因片段中,143位氨基酸发生突变的抗性菌株的核苷酸序列是5‘-GCNGC-3’,为Fnu4HI的酶切位点。
其他文献
针对新疆棉田的次生盐碱化问题,采集新疆特殊环境的植物根际土样,结合多轮的盆栽实验筛选到具有1-氨基环丙烷-羧酸脱氨酶活性(ACC)并对植物具有良好解除盐胁迫伤害效果的促生菌,编号为Rs-2、Rs-5和Rs-35。对3株解盐促生菌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测序的鉴定,结果表明:RS-2为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RS-5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