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传导机制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近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逐渐复杂化。从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开始,到传导至实体经济并对其产生影响,这一过程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货币政策的传导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对于完善货币政策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改革历程。1998年以前,央行采取的主要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信贷计划作为主要的调节工具。然而到了1998年,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中介工具逐渐变成了货币供应量,而且有多种货币政策传导工具相辅助。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信贷政策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核心,事实上它在一定程度了已经取代了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2013年我国的经济形势依然比较严峻,面临着经济复苏的问题,由于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在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与不断深化的金融改革面前,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将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来自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宏观和微观主体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是否仍然是信贷传导?同时,我国的信贷传导机制是怎样发挥作用影响实体经济的?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结合当前的经济背景对其展开分析和讨论,试图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首先总结一下本文的整体框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以及相关实证研究。该部分从西方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理论谈起,讲述了早期和现代信贷渠道的观点;然后从国内外两个角度综述了关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实证研究,最后对信贷渠道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了总结描述。第三章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两大理论的一般性概述,包括货币渠道和信贷能力。(二)信贷渠道不占主导地位陈飞和高铁梅等人(2002)[28]利用宏观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M1、GDP和2年的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产出的影响,验证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在我国的有效性。第五章是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微观实证分析。本文利用2005-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的年度财务数据研究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的作用以及银行特征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对于研究得出的回归结果,力求从经济学角度对其存在的原因与合理性做出解释。第六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对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概括总结,接着以优化货币政策的研究提高货币政策(?)为文献综述提出一些可规范政策建议。结合的方法以及对比分析法。文章开始通过研读国内外文献,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相关理论和实证进行分类总结,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同时也得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对于全文的撰写,我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规范性的分析,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在微观分析部分,为了对比分析不同的银行特征对不同规模的银行的影响的不同,本文将16家上市银行分成了三大类,包括全部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分别运用Stata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三种情况下银行特征对贷款总额的影响。国内研究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文章有很多,与以往的文章相比,本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第一个创新是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角度的创新。已有文献要么是关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要么是对全国经济数据的宏观分析,运用微观层面,特别是运用所有上市银行这一样本来进行实证分析的案例却非常少。而本文就选取了16家上市银行来研究银行信贷的传导机制。第二个创新点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综合运用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来研究我国的信贷渠道传导机制,而且微观分析部分还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当然本文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在微观分析部分,本文选取的是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5-2011年的数据研究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有效性,但是样本中没有包含未上市的银行,所以得出的结论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与现实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本文采用的是2005-2011年上市银行的年度数据,时间跨度相对于宏观分析部分1998年-2012年来说较短,在对称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够把银行特征、企业特征、货币政策特征以及宏观经济变量综合起来,运用同一个模型来研究我国信贷渠道的话将更加完美。因为这样的模型,综合了贷款供给者、贷款需求者以及宏观调控者的信息,将更加完整而全面的反应我国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这样得出的计量结果将更加的有说服力。考虑到该模型将涉及大量的变量和数据,所以只是想法合理,至于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还值得商榷。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实证分析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展开。宏观部分我们采用的是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国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来验证信贷渠道在我国是存在的。所使用的变量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工业增加值三个反应宏观经济的变量。对于有效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建立VAR模型,通过多种计量方法来分析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重点研究的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产出的影响,从而验证信贷渠道在我国的有效性。微观方面,本文主要是从银行的角度来研究银行信贷的传导渠道。本文选取了16家上市银行2005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随机效应面板回归和固定效应面板回归,为了对比分析,在做回归分析的时候我们还将上市银行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国有大型银行,另一类是中小银行。本文选取了三个变量作为银行特征的代理变量,这三个变量为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流动性比率。另外本文选取了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通过建立模型和面板回归来研究我国的银行信贷渠道,同时对银行特征影响信贷渠道的方式进行了研究。经过实证研究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产出有明显的影响力,说明在我国信贷渠道依然是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的传导渠道。(2)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之间有着单向的传导关系。贷款能够影响货币供应量,但是货币供应量对贷款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了在我国,贷款规模在事实上发挥了中介目标的作用。由此可见,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的传导渠道。(3)代表宏观经济状况的GDP与贷款之间存在负向相关的关系,说明在我国银行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的特征。(4)代表银行特征的三个变量与银行贷款的关系如下:银行规模与贷款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说明了银行资产的规模越大,贷款的增长率就越高。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贷款规模有着正面的影响,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能进一步放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资产的流动性比率与贷款之间也存在正向关系,这表明资本流动性比率越大的银行,其更有能力扩大银行贷款的规模。由此可见,银行的特征不同会对银行信贷渠道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目的就是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提出合理的政策和建议。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觉得我们国家应该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监管的角度、利率市场化以及国有银行体制建设等角度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做出一些改进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