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用经济社会学的视角,阐释隐藏在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背后的经济、伦理以及意识形态因素.同时,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对国家权力、制度变迁、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计划体制的交易秩序是人们理性建构的产物,和自发演化的社会秩序不一样,这种体制的背后掩藏着人们对自己理性的过度自负,认为凭借自己的理性,可以全盘规划和控制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思想文化.经济制度植根于社会结构的框架内,特定的经济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伦理道德的支持,和经济制度运行紧密结合的伦理道德是工作伦理.对于计划体制来说,不仅其本身的起源暗含着伦道德的关怀,而其实际运行更需要那种以奉献和服从为主要特征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支持,而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涵就是集体主义.上个世纪60年代初正是计划体制在农村的代表——"人民公社"遭遇惨烈挫折时候,人心浮动、意见纷纭,"两条路线的斗争"非常激烈.这样的情况下,除了上述制度本身需要外,竭力建构和维持这样一种制度的权力主体也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支持、理解和拥护.雷锋这面旗帜正是在这样的制度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被树立的.他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却横跨新旧两个社会.而其在旧社会所遭遇到的"苦",和新社会的享受到的"甜"反差如此鲜明,使其对新政权的缔造者产生宗教般的感恩戴德之情.而他的那种服从安排,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是计划体制必须的工作伦理.因此,虽然雷锋精神中暗含了某些普遍性的、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人性诉求,但正是特殊性为普遍性提供了力量,雷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成了飘扬了近半个世纪的道德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