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种致死性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预后差。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是ILD常见的两种类型。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清生物标志物(KL-6、CXCL13)及其连续变化来评估这两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以求探索一种无创且无辐射的疾病管理方法。方法:纳入四川省人民医院2016年9月到2019年6月确诊为IPF及CTD-ILD的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是否治疗、6分钟步行实验、mMRC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同时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和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3)的浓度及其连续变化,并与肺功能、6MWD、mMRC评分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血清生物标志物及肺功能对疾病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约登指数计算截断值。结果:1、生物标志物及连续变化对IPF患者预后的评估(1)共纳入IPF患者63人,根据患者预后进行分组,疾病进展组23人,疾病稳定组40人,收集其基线水平、3、6月实验室指标。基线水平的血清KL-6、CXCL13浓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的KL-6、CXCL13浓度不能有效评估IPF的预后。疾病进展组与稳定组的mMRC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进展组血清KL-6、CXCL13浓度明显高于稳定组(1410.74±522.26 vs.817.23±536.8U/ml;71.48±24.26 vs.44.95±29.9;P<0.05),两组在第3个月6MWD、FVC%、DLCO%、KL-6,第6个月6MWD、FVC%、DLCO%、KL-6、CXCL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有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前进法分析提示KL-6(OR=1.003,95%CI:1.001-1.004)对IPF患者的预后有独立预测作用。第6个月血清KL-6与CXCL13评估IPF预后的截断值分别为1421U/ml、52.21pg/ml。KL-6、CXCL13、FVC%、6MWD、DLCO%评估IPF预后的AUC分别为0.802、0.771、0.823、0.756、0.715。将5项指标联合后的最大AUC为0.866,敏感性及特异性达到95.5%、67.5%。(2)在IPF患者的随访中,发现血清ΔKL-6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并不能作为IPF患者的预后因子(P均>0.05)。随访3个月时,血清ΔCXCL13在疾病进展组与稳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6个月时,相关分析提示Δ6MWD、ΔFVC%、ΔDLCO%与ΔCXCL13、ΔKL-6之前存在负相关关系。(3)在IPF患者中20人接受了抗纤维化治疗。发现抗纤维化组与未抗纤维化组血清K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仅在基线FVC%、DLCO%及第3个月DLCO%、血清CXCL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纳入治疗组的20例IPF患者予以吡非尼酮治疗6个月,发现治疗后血清KL-6及CXCL13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6MWD、FVC%、DLCO%、KL-6、CXCL13在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2、生物标志物及连续变化对CTD-ILD患者预后的评估(1)纳入CTD-ILD患者40人,疾病进展组17人,疾病稳定组23人,收集其基线水平、3、6月实验室指标。两组在基线mMRC评分、KL-6、CXCL13、FVC%、DLCO%、6M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随访发现第3个月6MWD、DLCO%、KL-6,第6个月6MWD、DLCO%、FVC%、KL-6、CXCL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采用逐步向前回归法,结果显示KL-6(OR=1.003,95%CI:1.001-1.005)是CTD-IL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6个月,血清KL-6及CXCL13在预测CTD-ILD不良预后的截断值分别为884.5U/ml、56.1pg/ml。(2)动态随访CTD-ILD患者,随访第3、6月各指标连续变化时发现两组在ΔFVC%、ΔDLCO%、ΔKL-6、ΔCXCL13、Δ6MW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ΔCXCL13、ΔKL-6与ΔFVC%、ΔDLCO%之间同样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血清KL-6是IPF及CTD-ILD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高水平的血清KL-6及CXCL13可能预示预后不良。血清KL-6及CXCL13在评估不同类型ILD患者预后的截断值不同。血清KL-6及CXCL13的测量及其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不同类型ILD疾病管理和预测疾病进展及预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