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郊区域被划进城市的版图,大批农民从土地中剥离,成为了城郊失地农民。现实中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活动已经推行很多年,然而,客观地来说他们仍然不能算作真正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仍旧保有着农民的色彩。本文选取南京市D拆迁安置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D社区居民正处于后失地时期,他们的生存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仍然无法产生市民身份认同。 本文采取非参与式观察与非结构性访谈的方法,立足实际,总结概括社区居民的市民化现状。经调查,社区居民已经基本实现居住方式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就业方式非农化、社会保障均等化、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已经进入了“市民化的初级阶段”。 然而,进一步调查显示,该社区居民的市民化程度仍然不够,在市民化的道路还有着诸多问题。第一,城郊失地农民在与我群群体和他群群体的对比中产生了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影响相关市民化活动的推行。第二,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不到位,空间形态的城市化程度不足,一些与之配套的“无形的公共服务”难以顺利开展。第三,缺乏生存压力的驱动,“底层意识”的逐渐侵蚀,向上流动的渠道狭窄,市民化对失地农民缺乏直观的利益吸引,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动力不足。第四,安置社区居民的制度身份没有发生转变,他们普遍既无法认同自己是农民,也无法确定自己的市民身份,再加上过去美好社会记忆的驱动,乡土文化在失地农民中延伸出了新的生命力,影响了失地农民市民认同的形成。第五,社会交往“异化”倾向明显,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交往正逐渐呈现出目的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特点。 以上种种困境使得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之路存在着断裂的风险,针对这些困境,本文认为,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是政府、社区、失地农民个体之间良性互动和协调共建的过程,只要各方面认清困境所在,同心协力,城郊失地农民终究能摆脱农民的影子,成为真正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