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研究——以南京市D社区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郊区域被划进城市的版图,大批农民从土地中剥离,成为了城郊失地农民。现实中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活动已经推行很多年,然而,客观地来说他们仍然不能算作真正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仍旧保有着农民的色彩。本文选取南京市D拆迁安置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D社区居民正处于后失地时期,他们的生存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仍然无法产生市民身份认同。  本文采取非参与式观察与非结构性访谈的方法,立足实际,总结概括社区居民的市民化现状。经调查,社区居民已经基本实现居住方式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就业方式非农化、社会保障均等化、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已经进入了“市民化的初级阶段”。  然而,进一步调查显示,该社区居民的市民化程度仍然不够,在市民化的道路还有着诸多问题。第一,城郊失地农民在与我群群体和他群群体的对比中产生了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影响相关市民化活动的推行。第二,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不到位,空间形态的城市化程度不足,一些与之配套的“无形的公共服务”难以顺利开展。第三,缺乏生存压力的驱动,“底层意识”的逐渐侵蚀,向上流动的渠道狭窄,市民化对失地农民缺乏直观的利益吸引,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动力不足。第四,安置社区居民的制度身份没有发生转变,他们普遍既无法认同自己是农民,也无法确定自己的市民身份,再加上过去美好社会记忆的驱动,乡土文化在失地农民中延伸出了新的生命力,影响了失地农民市民认同的形成。第五,社会交往“异化”倾向明显,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交往正逐渐呈现出目的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特点。  以上种种困境使得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之路存在着断裂的风险,针对这些困境,本文认为,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是政府、社区、失地农民个体之间良性互动和协调共建的过程,只要各方面认清困境所在,同心协力,城郊失地农民终究能摆脱农民的影子,成为真正的市民。
其他文献
本文对农村留守妇女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社会发展方向指向工业化、城市化,伴随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新时期土地流转,加之城乡隔离政策的松动,大量的中西部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东南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山西省农村的实地调查去探寻农村政治精英的形成、再生产的模式。以农村权力结构变迁为切入点对农村政治精英的选拔机制进行梳理,以期发现中国局部地区在国家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逐渐过渡为农民工,由此,农民工随迁子女演变为当今社会数量较为庞大的群体。本文将农民工随
“积案如山,步履艰难”1977年12月19日,64岁的胡耀邦来中央组织部正式上班。他在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是组织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当时
文化差异问题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似乎很少被人关注,但却是社会工作普及过程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中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近年来,曲阜市委坚持以“三个代 In his report to the 17th National Co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应运而生,此种现代化技术在自动规划和智能控制方面都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并且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中的
第三讲生产安全事故整改措施rn整改措施也称安全对策,即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类别,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培训教育.有效地、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