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7种丁香叶片表皮形态比较,分析了系水平上的环境适应机制差异及其与系统学的关联。结果表明:暴马丁香(长花冠管组)和紫丁香(欧丁香系)的叶片形态比其他5种有更强的适应性。与遮荫环境相比较,羽叶丁香在光环境下的表皮细胞体积变小,气孔密度增加,气孔开张度减小;气孔开张度的变化只发生在保卫细胞的纬向宽度上,长轴相对稳定。从气孔器类型、蜡质纹饰、表皮细胞形态及垂周壁特征看,暴马丁香和华北紫丁香带有较为进化的特征,羽叶丁香系、巧玲花系和红丁香系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一结果为我们正在进行的驯化适应研究提供有力的形态学解释。通过对败育组合‘关东丁香(S.velutina)×四季丁香(S.microphylla)’及其对照可育组合‘蓝丁香(S.meyeri)×四季丁香(S.microphylla)’的胚形态解剖学观察及子房内源激素的测定,分析败育原因及与内源激素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败育原因为由胚乳败育导致的胚中途败育。综合激素测定结果,认为在子房发育的关键时期(原胚形成期),细胞分裂素(Zr、iPA)的缺乏及阶段性相对高水平的脱落酸(ABA)含量可能导致败育,同时认为胚胎的正常发育可能需要各种激素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这一结果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