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可以有效的控制水中鱼群的行动,早期的渔业工作者开始用声音来诱集或驱赶它们。逐渐的,此种方法成为渔业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策略。通过声音来对鱼群进行掌控,需要事先充分了解所要研究鱼种的听觉特性。鱼类听觉特性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一是鱼类的听觉阈值;二是环境噪声对鱼类听觉的干扰作用或称之为遮蔽效果;三是鱼类对声调变化的判断能力即声频辨别能力;四是鱼类的声源定位能力;五是鱼类对所学声音的记忆力等。如今,鱼类的种群不单在日益退化的栖息地、化学污染、渔业的发展等难因素中受到威胁,还受到各种自然及人为和环境噪声的侵扰,因此噪声对鱼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受到当今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通过实验测定出的精确数据却非常匮乏,从而严重阻碍了人们真正了解噪声对鱼类的影响。本论文特别针对我国主要淡水经济鱼种之一的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进行听觉特性研究,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为利用心电图(ECG)法对鲫进行听觉阈值测定;二为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法测定鲫的听觉阈值;三为分别绘制两种方法的听力图,并进行数据及方法上的比较分析。旨在了解鲫的听觉特性,以及发展淡水音响驯化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2017年11月于大连淡水鱼养殖场采集的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样本40尾,两种方法分别各选取20尾活力较好的试验鱼,利用ECG和ABR法分别对鲫进行研究。ECG法测试过程中,利用刺激声音和电击结合驯化试验鱼,采用正弦波连续音,测定了鲫的听觉阈值,测试频率为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 000、1 500、2 000 Hz等12个频率。结果显示,刺激声音频率在100~200 Hz时,其听觉阈值为98~115 dB;刺激声音在300~800 Hz频段,其听觉阈值随刺激声音频率增大而逐渐减小,最小阈值为71±0.51dB,出现在800 Hz;在800 Hz以上频率段,听觉阈值随着刺激声音频率的增大而增大。ABR法测试过程中,利用SigGenRZ软件制作刺激声音信号,用水下扬声器播放,分别测定了100、200、300、500、800、1 000、1 500、2 000 Hz等8个频率的听觉阈值,刺激声音的播放采用脉冲断续播放的方法。结果表明,ABR法测定的鲫的听觉阈值随频率的变化趋势与ECG法基本相似,最小阈值也是出现在800 Hz频率段,其阈值为75±0.55 dB。从上述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来看,听觉阈值ECG法略低于ABR法,但两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鱼类听觉阈值的测定ECG法较为常用,ABR法是近年被采用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各的特点,但就其信号采集和试验操作方面ABR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信号采集方面,ECG法需要手术准确将电极植入鱼的胸腔外膜,而ABR法是将电极从鱼的头骨中缝插入接触听神经,对于鲤鲫鱼类来说,ABR法采集信号较为简单;在试验操作方面,ECG法需要对试验鱼进行电击驯化,使其对刺激声音产生记忆,电击有可能给鱼体造成伤害,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的精确度。ABR法不需要任何形式的驯化,可直接通过脑电信号判断鱼对刺激声音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