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扩张与16世纪欧洲局势变动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ss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的主题是奥斯曼帝国扩张与16世纪欧洲局势(边疆局势、国际局势、宗教局势和商业局势)变动的关系。在研究该主题的过程中,本文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使用文明冲突与交往的有关理论,从内外因相结合的角度,着重阐释16世纪奥斯曼帝国扩张与欧洲内部变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欧洲局势变动的影响。同时,通过摈弃欧洲中心论观念,探求奥斯曼帝国与欧洲文明的相互关系,将说明16世纪世界文明格局的真实状态,揭示欧洲局势变动和社会变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本文内容围绕上述主题,共分为三大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论。前言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依据、国内外学者对16世纪欧洲局势变动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以及相关范畴的界定。   正文部分一共五章。第一章论述1520年之前欧洲局势变动和社会变革的多重趋向。16世纪初,欧洲发生了多方面的社会变革,如开辟新航路、海外扩张、近代国际体系的扩展和新教改革等。这些社会变革使欧洲局势多变,呈现出多重发展趋向。   第二章说明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扩张与欧洲文明边疆的收缩。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为了经济和政治利益在中欧和地中海地区扩张,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欧洲因为内部分裂和斗争而无法抵御奥斯曼人入侵,丧失了大片领土,欧洲文明的边疆局势非常严峻,东部边疆和东南边疆在收缩。奥斯曼帝国扩张给欧洲带来“新月的恐怖”,并从东面和南面压缩着欧洲文明的生存空间。   第三章论述奥斯曼帝国扩张推动欧洲国际体系从单极趋向向多元竞争演变。16世纪前期,哈布斯堡帝国的形成和法国与其竞争中的相对劣势,表明了欧洲国际局势的单极趋向。而奥斯曼帝国与法国结盟,使欧洲文明的外战与内战结合起来,恢复了欧洲均势,维持了欧洲本身的多元性。16世纪后期,法国因内战而衰弱,菲利普二世的霸权政策再次使欧洲出现单极趋向。同样是奥斯曼帝国扩张,打击了西班牙的力量,客观上促进了英格兰的崛起和荷兰的独立。此外,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了奥地利的崛起。16世纪末,欧洲形成新的国际局势,即初步形成了多元竞争的国际体系。   第四章阐释奥斯曼帝国扩张推动欧洲新教改革发展的过程与特征。在欧洲的宗教局势多变的情况下,奥斯曼帝国扩张及其威胁打击了天主教力量,客观上促进了德意志、匈牙利和奥地利新教改革的发展。同时,奥斯曼帝国同西班牙的战争,支援了英格兰、荷兰新教。奥斯曼人对欧洲新教改革的积极影响,使其一定程度上成为“新教的同盟者”。   第五章说明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政策和商业政策促进了欧洲贸易局势中传统东西方商路的复兴和欧洲各国的商业竞争。奥斯曼帝国扩张非但没有阻断旧商路,而且还为复兴旧商路做出了贡献。旧商路的复兴和奥斯曼帝国鼓励贸易的政策吸引欧洲各国到东地中海地区进行商业竞争,维持了16世纪地中海的繁荣。   结论部分,从整体上探究奥斯曼帝国扩张对16世纪欧洲局势变动的影响。通过对这种影响进行部门性的、地区性的和长时段的考察,说明奥斯曼帝国扩张在欧洲局势变动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奥斯曼帝国扩张是16世纪欧洲局势变动的外部推动力量。它与欧洲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推动了欧洲局势变动和社会变革,促进了欧洲多元竞争局面的形成。
其他文献
本文在广泛吸收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唐宋铸币制度、铸币流通、货币流通水平三个层面,分四章对唐宋铸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第一章“铸币管理制度”。通过考察
本文探讨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领导层对欧洲整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认知状况,集中考察中共四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对欧洲的认知状况,包括其欧洲观的具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清末以降,民族复兴思潮伴随民族观念而生,民族衰亡的忧惧而起,更以民族主义思想传入而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激发了全民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关注民生,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先后在制度层面变革生产关系,开展
五代兵制是唐、宋兵制发展沿革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承续了前朝发展之惯势,并为北宋军事制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关于唐、宋兵制,学界前辈已多有研究,成果极为丰硕。相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