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2002年3月至2003年2月在广西南宁动物园灵长类繁殖中心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笼养状态下黑叶猴群体的等级行为、和解和友谊行为、交配行为、育幼行为以及食物量和水分代谢的研究。笼养状态下社会关系的研究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社会关系测量的矩阵取样法,旨在探讨一雄多雌制的黑叶猴社群中所存在的某些社会关系。通过对笼养状态下黑叶猴食量的研究,为野外黑叶猴的生境评价与改良等种群管理学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1、通过优势指数计算#2笼和#4笼个体之间的等级关系,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比较明显的等级关系。表现为个体的等级地位越高,发出的攻击行为次数越高。黑叶猴群等级地位最低的个体,它很少对其他个体发出攻击,且发出的屈服行为占接受的攻击行为的百分比最高。 2、黑叶猴一般采用伤害比较小的的攻击行为,排列为威胁(3701%)>追撵(3121%)>咬(1738%)>抓打(1439%)。咬、抓打是最强烈的攻击行为,争斗可引起受伤,甚至死亡,而咬和抓打在所有攻击行为中所占比例是最小的。威胁是攻击行为类中的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对立的双方全无身体接触,是程度最轻的攻击行为,不造成身体的伤害,在攻击行为中使用频率较高。 3、和解行为指对立双方争斗后不久出现的友谊修好。发出和解行为的个体主要由等级最低的个体发出,且等级高的个体发出攻击后,从来没发现对等级低个体主动和解。另外,群内等级最低的个体对其他个体发出的友谊行为频率最高,且友谊行为的日时间分配比其它个体高,因此,黑叶猴群可能存在某一个体作为中介个体来调节群内个体之间的关系,维持群体稳定,且这个个体可能是黑叶猴群内等级序位最低的个体。 4、两笼黑叶猴的各种友谊行为中,理毛行为占总行为的3023%,占友谊行为的5110%。说明理毛行为对群体的友好交往起着重要作用。另外,黑叶猴理毛行为的发生和分布与社群组成、等级结构、血缘关系以及生理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5、黑叶猴交配时都采用了腹-背后入式交配姿势,其交配程序可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①雌性邀配,②爬跨,③勃起,④插入,⑤抽动,⑥射精,⑦退下,⑧舔食溢出精液。其中⑧很少发生。交配平均时间为1872±531秒。以传统的繁殖行为分类黑叶猴应该属于单次爬跨单射精类型,但也发现黑叶猴出现多次爬跨单射精类型,主要与雌性的身体状况有关,如果雌体身体强壮,一般为单次爬跨类型。黑叶猴的性周期约为22±576天,存在个体差异。 6、黑叶猴雌性在交配上存在明显的或不明显的争斗。明显的争斗来自其它雌猴的性打搅。不明显的繁殖竞争,通过交配时间上的隔离减轻雌性之间形成的交配压力和竞争的强度。 7、2002年7-11月对#4笼的黑叶猴群进行全天的观察共记录邀配行为98次,其中由雌性个体主动邀配的为95次(约占总次数的9694%),雄体发出的为3次,只占306%。说明雄性是没有规则的性周期,他们是按照雌性的性接受模式来调整自己。其中雌性的邀配得到雄性爬背只有47次,雄性爬跨反应只占雌性邀配的4947%。雌-雄交配的选择个体存在差异主要与雌性个体的身体状况、生理活动以及平时与雄猴的交往有关。 8、雄体主要是完成交配受精的功能,抚育幼体主要是由雌体完成,雄性有时与幼体接触,但持续时间非常短。幼体的抚育主要由母亲完成,且幼体得到母亲的照顾程度可能与母亲的抚育经验有关。笼养状态下的黑叶猴自然断乳时间较长,但人工断乳过早会影响幼体的正常发育。 9、阿姨行为的强度可能与幼体生活群中的其他非母成年雌性的抚育经验有关。缺乏抚育经验的雌体,对新生幼体的兴趣很浓,经常抢抱幼体。刚出生的幼体的拟母亲行为与幼体的母亲等级地位无紧密联系,但年龄较大的幼体拟母亲行为与幼体的母亲等级地位有关。 10、从3月份到12月份,#1笼三个体的日食量平均为334556g,平均每个个体为111519g,个体觅食量跟个体之间的等级序位没有紧密的相关性。黑叶猴个体日平均觅食量具有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且随着温度、日照长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11、食物含水量是黑叶猴水分的主要来源,其食物不同的植物含水量不同,即使同一植物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各月份喜选择的前四种植物种类和不常选择的后四种植物种类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在植物的水分含量可能不是影响黑叶猴对食物喜好选择的主要原因。 12、#1笼三个黑叶猴个体一年平均日净获得水分203029ml,平均每个个体获得67676ml。通过对黑叶猴日平均进食量和日平均饮水量作相关分析,结果证明,各月份黑叶猴的日进食量与饮水量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F=-0789,P=0007<001)。因此在水分缺乏的季节,黑叶猴可以通过扩大觅食量来获得足够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