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共十八大上得到了全新地提炼与概括,中共中央办公厅随后便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通知(后文简称《意见》通知)。其中,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人类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不仅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更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乃至中国梦的实现。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在我国社会发展和转型不断深入的今天,生活在象牙塔里的“90后”大学生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友善行为偶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变为校园暴力事件等,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令人深思。因此,结合《意见》通知的相关要求,针对“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其友善观的现状,对“90后”大学生进行友善观培育便成为了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对友善观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代“90后”大学生友善观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90后”大学生友善观现状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及其相关成因,并最终落实到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具体路径上,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政工作、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总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与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探究“90后”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基础理论。论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对当代中国友善的新理念进行了解读,并从定义、主要内容、逻辑结构、特征四个层面对友善观进行了界定,同时还从大学生友善观生成的可能性与关键环节两个层面阐释大学生友善观的生成机理,并在简述友善观培育的含义基础上考察了对“90后”大学生进行友善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追问“90后”大学生友善观的现状。通过对上海部分高校“90后”大学生友善观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访谈内容的整理,归纳出“90后”大学生友善观的现状。虽然,从总体上来看“90后”大学生具有友善意识、对友善观的重要性十分认同、对友善行为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流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但是,实际调查也反映出诸多问题,例如:不尽知晓友善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观念与友善行为时有脱节、践行友善观时因人而异,友善程度不尽相同、对友善行为及其结果存在一定担忧、友善行为实践带有功利性等问题。第四部分:分析“90后”大学生友善观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对造成这些问题的个人因素:从众和趋利避害心理的影响,责任意识缺乏,自控力弱、意志品质不坚;社会因素: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政策宣传、推广、执行存在局限性的影响;学校因素:缺乏对友善观培育的重视、部分教师行为失范的影响、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家庭因素:与友善相关的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对学生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成员行为失范的影响四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论述。第五部分:探析“90后”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路径。根据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基本理论,结合“90后”大学生友善观的现状分析,最终从加强友善观进课堂的力度、创设常态化的友善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具象化的榜样示范作用、推进制度保障的规范化、孕育良好的友善观培育环境、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六个方面提出了“90后”大学生友善观培育应选择的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