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学基础。近年来研究表明,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斑块破裂是ACS发生的最重要的始动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核心因素。急性心肌缺血事件首先造成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白细胞的激活、氧自由基生成、钙超载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机制就是白细胞的激活,尤其是白细介导的微血管损伤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无复流现象产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是中性粒细胞激活及其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由此可见炎性反应在急性心肌缺血事件中的重要地位。炎症反应的激活涉及到内皮结构功能稳定、细胞粘附因子、炎性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汀药物的出现给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实了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外的许多有益作用,尤其是抗炎作用。本实验通过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用氟伐他汀干预,观察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核内转录因子(NF-KB)和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sICAM-1)的表达与二者相关性,和对照组相比较,探讨氟伐他汀抑制心肌梗死后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随机选择60只体重为240±20 g清洁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正常组(n=10)和手术组2组(n=50)。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采用结扎左前降支(LAD),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手术组心梗模型建立后分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组与氟伐他汀干预组。24小时存活38只,再随机分两组:心肌梗死模型组(n=20)与氟伐他汀干预组(n=18)。给予氟伐他汀干预组含氟伐他汀20mg/(kg·d)无菌蒸馏水灌胃,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模型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2)4周后分别处死各个组别大鼠取出心肌组织。正常组(N)及假手术组(J)不作部位区别,而心肌梗死组(M)与氟伐他汀组(F)分别用1或4代替心肌梗死边缘区,2或5代表心肌梗死区,3或6代表心肌梗死远端区。取3块心肌组织,所取组织放入-80℃液氮中保存。(3)所取心肌组织进行NF-KBp65和sICAM-1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结果(1)一般情况:4周后各组大鼠存活情况: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9只,心肌梗死组8只,氟伐他汀组11只。假手术组大鼠心脏肉眼观形态饱满呈暗红色;AMI组大鼠心脏肉眼观梗死区心室壁变薄、塌陷,呈乳白色。(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各组非梗死区心肌组织NF-KB和p65sICAM-1干预前后表达的变化:正常组NF-KB p65不表达,sICAM-1表达很少或不表达,心梗组两者表达明显增强,氟伐他汀组两者表达有明显降低。(3)RT-PCR分析结果:图像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表明,NF-KBp65及sICAM-1mRNA在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呈低水平表达而且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心梗对照组两者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心梗对照组相比,氟伐他汀组两者表达显著降低。结论(1)氟伐他汀可降低非心肌梗死区炎症分子的表达强度,从而改善非心肌梗死区的炎症反应。(2)氟伐他汀可降低非梗死区心肌NF-κB p65及sICAM-1mRNA的表达水平,抑制非梗死区周围的炎症反应,推测其抗炎机制可能与下调上述两者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