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时,外科医生经常面临着肿瘤根治性切除和保全残肝功能的两难境地。这种顾虑往往使外科医生放弃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因此如何提高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表明脾切除术促进了肝部分切除术后大鼠的肝再生。与脾切除相比较,脾动脉结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门静脉的血流来源,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肝大部切除后门脉高灌注状态,而且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切口相对较小,相对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手术风险,同时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清除功能等。但脾动脉结扎对肝再生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明确。本课题通过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70%肝切除模型,观察脾动脉结扎对部分肝切除大鼠术后肝脏功能恢复及肝脏再生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脾动脉结扎对肝再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在实验前期,通过进行预实验建立稳定的大鼠70%肝切除模型。在此基础上,将7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购买),鼠龄6-8周,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开腹后仅行肝左叶、肝中叶分离及距脾门1.5cm分离脾动静脉;70%肝切除组(B组):完整切除大鼠肝左叶及肝中叶;70%肝切除+脾动脉结扎组(C组):完成肝左叶和肝中叶的切除后,距脾门1.5cm,结扎脾动脉。每组再分为3个阶段: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称重,麻醉后开腹留取腹主动脉血及取肝脏标本。记录麻醉前大鼠重量,测残肝的湿重,计算大鼠肝体比;所取腹主动脉血,一部分送检验科测定肝功能生化指标ALT和AST水平,另一部分静置后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diffusion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HGF、TGF-α和TGF-β1的水平;所取肝脏组织多聚甲醛固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TGF-α和TGF-β1的表达。应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各组间各个指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建立了SD大鼠70%肝切模型,在实验过程中大鼠能正常存活。术后B组、C组肝体比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与B组比较,C组术后24h肝体比较小(P<0.05),术后48h肝体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肝体比增大(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术后24、48和72h血清ALT、AST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B组、C组术后血清ALT、AST水平均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C组术后24、48和72h血清ALT、AST水平均低于术后同时间B组(P<0.05)。与A组比较,术后24、48和72h血清TGF-α水平和肝组织中TGF-α的表达水平在B组和C组均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术后24h血清中TGF-α水平和肝组织中TGF-α的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在术后48、72h血清中TGF-α水平和肝组织中TGF-α的表达水平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大鼠在术后24、48和72h肝组织中TGF-β1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在术后24、48和72h肝组织中TGF-β1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术后24、48和72h血清中TGF-β1水平均高于C组大鼠(P<0.05)。B组和C组术后24、48和72h血清中H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脾动脉结扎可以减轻70%肝切除大鼠术后肝组织损伤,提高残肝质量增加的速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2.结扎脾动脉可促进70%肝切除大鼠术后24h TGF-α的表达,提示脾动脉结扎促进了70%肝切除大鼠术后早期(24h)肝脏的再生;3.结扎脾动脉降低了70%肝切除大鼠术后24、48和72h血清中TGF-β1的水平,提示脾动脉结扎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TGF-β1的水平间接促进了70%肝切除大鼠术后肝脏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