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很多复发脑梗死患者已经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对阿司匹林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仍发生缺血性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其与复发脑梗死密切相关。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明确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是当前神经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很多复发脑梗死患者已经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对阿司匹林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仍发生缺血性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其与复发脑梗死密切相关。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明确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是当前神经内科医师面临的紧迫问题。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复发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探讨影响AR的高危临床因素及PEARI基因多态性与AR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复发脑梗死患者80例,检测这80名复发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血栓素B2(TXB2)含量。根据TXB2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AR组为TXB2的最低浓度>3.1 ng/ml的患者。通过高通量和一代测序的方法确定PEAR1rs12041331、rs12566888、rs2644592三个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1.我们发现AR的患病率(23例)为我们研究人群的28.75%。2.PEAR1 rs12041331在AR组中检测到GG 6例(26.10%)、GA 13例(56.5%)、AA4例(17.4%);AS组的基因型分布:GG 30例(52.60%),GA 22例(38.60%),AA 5例(8.8%)。PEAR1rs12566888在AR组中:GG 2例(8.7%),GT 15例(65.20%),TT6例(26.10%)。AS组:GG 30例(52.60%),GT 21例(36.80%),TT6例(10.50%)。PEAR1 rs2644592基因分布:AR组:GG 2例(8.70%),GA 11例(47.80%),AA10例(43.50%)。AS组:GG 7例(12.30%),GA 35例(61.40%),AA15例(26.30%)。3.卡方检验和t检验发现高胆固醇血症(P=0.004)、高甘油三酯血症(P=0.010)、rs12041331A等位基因频率(P=0.032)及GA+AA基因型(P=0.031)、rs12566888T等位基因频率(P=0.004)及GT+TT基因型(P=0.000)在AR组与A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现PEAR1 rs12566888 GT+TT基因型(p=0.004)、高胆固醇血症(P=0.008)及甘油三酯(P=0.004)可能是AR的危险因素。结论PEAR1rs12566888多态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AR有关。rs12041331多态性与AR可能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主动脉瓣钙化(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AVC)是一个随着年龄增加而进行性加重的多因素、多机制主动调控的病理过程,从流行病学到组织病理学均与CHD具有相似性。豫北地区人群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发病情况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豫北地区人群主动脉瓣
背景伴随着社会人口结构改变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加,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率也显著增长。目前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引发全球AF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和病因。AF是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高血压群体中最易先发生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未经干预的情况下发展为持续性房颤,进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
背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家族聚集性、症状早期发作以及无心脏结构异常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AVNRT的病理生理。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快速进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基因突变参与AVNRT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发现与AVNRT发病相关的特定基因,故需要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来了
背景:钙化型主动脉瓣病(CAVD)在我国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CAVD的潜在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识别参与CAVD进展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将其作为CAVD的新生物标志物或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CAVD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51472(包括5个正常主动脉瓣和5个钙化主动脉瓣)
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死亡或残疾,给患儿母亲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国内外研究均显示,CHD患儿母亲的负面情绪体验较重,持续至患儿出院后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对母亲自身健康和家庭氛围不利,影响患儿恢复过程。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可以
背景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的异常表达可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而诱发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发展。但FGF23的表达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相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
背景最近几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多,已有研究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等肥胖参数与AP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随着腹部脂肪定量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国内外有不少关于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与AP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开展,但是缺乏系统性,同时国内外针对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与AP发生关系的研究甚少。目的1.探讨腹部脂肪含量与分布
背景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作为一种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神经网络活动和突触信号传递过程起到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蛋白质棕榈酰化是细胞内唯一可逆的16碳脂肪酸的修饰反应。目前研究证实人体中有23个酶负责蛋白质的棕榈酰化修饰,然而蛋白质的去棕榈酰化作用却只有4个酶参与,棕榈酰蛋白硫脂酶-1(Palmitoyl protein thioesterase-1,PPT1)便是
背景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又称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肯尼迪病是一种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Xq11-12位置的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第1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扩增所致。病程进展较慢,以四肢及延髓肌受累、无力、男性乳房女性化发育及男性不育、性
背景脑梗死难以预测且发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往往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神经元凋亡主要发生于缺血半暗带,因此阻止该区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有可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时脑损伤的程度。miRNA能够参与基因表达,抑制m RNA的翻译或促进m RNA的降解,对多种下游靶蛋白进行激活或抑制,实现对脑细胞凋亡过程的调控;腺苷是体内能量代谢相关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