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殖标记物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cursor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饮食生活习惯等发生诸多的改变。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相关研究表明,结直肠恶性肿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呈现阶段性变化,涉及到炎症性增生、腺瘤样改变、癌变以及转移等多个步骤。长期实验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自主调控生长的能力,因此具有提示细胞增殖性以及自主分裂能力的生物学标记物对指导评价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作用就尤为突出。细胞增殖标记物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s 2,MCM2)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是所有真核生物细胞核DNA复制前复合体的必需组成成分,有研究显示其在增殖发育异常和突变的细胞中表达水平增高明显,在处于静止期的细胞以及停止分裂或分化的细胞中不表达或呈低水平表达。  本实验旨在探讨细胞增殖标记物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肠黏膜组织三者中的表达情况差异及其与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MCM2在结直肠腺瘤恶变过程中的早期预警作用。  方法:  1. 实验材料收集:运用免疫组化检测MCM2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标本来自沧州市中心医院的16例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16例结直肠腺瘤和8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检测MCM2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肠道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意义,同时对80例结直肠恶性肿瘤组织依据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瘤体直径、浸润的深度和TNM分期分组,并分析所选蛋白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等。同时收集结直肠腺癌组织中TopoⅡ、EGFR、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MCM2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蛋白表达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2. 检测指标: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及组织分化程度。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CM2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情况。  3. 数据统计与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以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MCM2表达水平在正常结直肠粘膜组中低于结直肠腺瘤组,且低于结直肠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MCM2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瘤体直径等因素均未提示显著性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结直肠癌的病理学分级、浸润深度、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MCM2表达与TopoII蛋白、EGFR蛋白、P53蛋白表达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随着TopoII蛋白表达增强,MCM2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二者表达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随着EGFR蛋白表达增强,MCM2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二者表达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5);随着P53蛋白表达增强,MCM2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二者表达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  结论:  1. 由于MCM2在正常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腺癌中表达量存在差异,提示我们MCM2与结直肠腺瘤的恶变过程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2. MCM2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病理学分级、浸润深度、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表明MCM2可用于提示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3. MCM2与结直肠癌组中的TopoⅡ、EGFR、P53等蛋白中的存在相关性,通过与以上蛋白的联合检测分析,其表达水平等将有助于进一步阐述提示大肠癌在发生、发展、转移等环节的机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