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伦理是校园内部发生的神圣而又具有人文本性的伦理关系的总和,以及这种关系所蕴育的精神与智慧,它包括校园本身的道德性和校园内教育关系的道德性,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在于“教育共同体”的教育责任。将校园中的主要关系定位在教育的责任关系,就在于这一责任的落实,同时促进校园中人际关系的关怀性价值取向,尽可能地减弱其庸俗化和功利化倾向。中国教育的现代性是开放的结果,其市场化特征似无法避免,但这不可以成为其抛却关怀精神的理由,更不可以成为其放弃为学生自由人格奠基的基本功能的理由,否则,校园就放弃了伦理性追求。 对江苏南京市区和苏北农村共9所中小学校的18个班级的调查研究发现:(1)学校道德教育很少从校园伦理整体的建构角度考虑,更多地关注校园建设的实用功能,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2)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比较单调,普遍存在课程学习中心化、学习压力过大、尽可能削减文体活动内容等倾向,这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捡出率的重要原因;(3)中小学生校园生活远离自然生态系统,也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熏陶,自主的、关怀的意识相对缺乏。看来,我国中小学校现阶段的校园伦理建设还缺乏人文、自然生态的多角度考量系统,缺乏班级-校园-家庭-社区的整体建构理念,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利于其自由的、关怀的人格品性的形成与发展。调查中也看到较为成功的案例,一些学校努力贯彻爱心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 为落实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教育责任,需要对校园伦理进行智慧性的、生态性建构,这种建构需要整合和承继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精髓,如我国古代儒道文化中的合理的伦理学思想和西方关怀伦理学思想,培植校园伦理中的团结、公正、尊重的文化特质。具体地说,在校园伦理的建构中要坚持多元文化融合原则、系统渗透与整合原则、主体性原则,并采用多种策略与途径,如发挥教学伦理的促进作用、建立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及价值体系、提升教师的道德品性和人文关怀精神、统合多种教育影响以形成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