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城市正处在快速的空间重构过程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大城市中心城区集聚了更多的优质基础设施及服务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居住。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导致大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病问题也逐渐凸显。2014年,国务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通过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来吸引人们选择居住到中小城市中,从而疏解大城市人口。 为了解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城市中心城区居民外迁居住到卫星城时对基础设施的偏好水平,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交通与居住地选择行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成都市为例,针对卫星城居住地医疗、教育、商业与就业等基础设施及服务交通可达性对中心城区居民选择外迁居住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正交SP设计,引入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形成问卷并进行综合调查,建立离散选择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建模标定结果,卫星城居住地到周边医院、学校、商业设施、中心区(工作地)及地铁站点时间均对选择行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到中心区(工作地)的可达性对选择行为影响最显著;组成人口越多或收入越低的家庭外迁意愿越低,拥有私家车的家庭相对更愿外迁至卫星城居住。此外,根据家庭组成有无老人和小孩的特征,采用类型分析法将样本家庭划分成5类,夫妻二人家庭更倾向于选择距轨道交通站点最近,且与中心区可达性最好的卫星城居住地;既有小孩又有老人的家庭更偏好医院可达性较好的卫星城居住地。 对基础设施可达性进行敏感性分析,相比其它基础设施因素,商业设施可达性的单位变化对总样本选择概率影响最大,其时间每增加1分钟,选择概率将降低2.08%。私家车拥有情况由无到有时,总样本选择外迁居住的概率将增加11.36%。对于5类家庭,有老人无孩子的家庭外迁意愿最高(29.2%),夫妻二人家庭意愿最低(17.1%)。并基于以上分析,针对不同出行需求提出了卫星城基础设施和交通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