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市场上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lov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梦”的构筑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亟需充足的资金支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日益扩大,但是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却逐渐收缩,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农村地区资金供给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农村,亲缘和地缘关系决定了民间借贷在农户借贷来源中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相比于正规机构借贷,农户更加倾向于从手续简便,成本低廉的亲友借贷途径解决资金需求。基于此,农户,这个资金需求的庞大群体,也承担了部分资金供给的任务。与以往的文献研究不同,本文将资金的供给方着眼于农户,旨在研究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随机抽取、实地走访,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农户资金供给行为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样本农户的整体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的特征;再构建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挖掘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农户供给资金规模小,供给手续不规范,还款期限灵活,时滞短;无息供给是农户资金供给的主要形式,且供给资金倾向于非农生产性用途。第二、信息对称是农户资金供给的核心优势;农户供给手续简便,时效性高,借贷双方还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相互提供帮助应付外来风险,农户供给资金甚至成为规避风险的手段。不规范的供给程序同样会成为影响农户资金供给稳定性的不利因素,同时,农户的资金供给行为还受到自身经济状况和社会网络的极大约束。第三、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的提高和社会网络的扩大会增加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的概率。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同样对资金供给决策具有正向影响。所不同的是,农户的有息供给决策主要考虑供给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而需求方的社会网络状况和资金用途是无息供给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本文站在正规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应成分发挥社会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构建稳定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而逐步放宽对农户借贷的限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村民间金融进行合理整合,对农村正规金融的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对农户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
其他文献
人员素质测评,简言之,是指测评者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从而针对素质指标体系做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该定义由“测”和“评”两個部分组成,“测”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体察、访问、调查等,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 :观察法、面谈法、心理测验法、评价中心技术、履历档案分析法等。“评”则包括:评论、评价、评定。既有量的评定,也有质的评价。
在现代社会,金融已经处于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金融显然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时期,区域金融与区
税收收入弹性是反映税收收入对经济变化敏感程度的指标,这篇文章利用1995年~2005年广东省的数据分析了广东省税收收入弹性的现状,总体来说,广东省税收收入是具有弹性的。本文还构
一、考查内容近两年广东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对话和独白均为六段,所涉及的话题与内容如下表所示: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金融危机爆发后,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关注资产价格波动,注重研究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十分必要。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价和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剧增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因,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二氧化碳,目前,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
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暖,确立了“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换取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国可通过开发CDM项目,以获得收益,提升技术实力,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
本文以经济人假设为分析基础,利用SCP分析方法、经济规模分析方法和交易成本分析方法,从多角度评价了我国现行农业产业组织的运行效率。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运行效率较
“治未病”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思想之~,是一种以人体整体健康为根本的科学健康观。中医“治未病”思想作为构建我国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在我国高校健康教育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