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目炎宁(随证加减)对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急性时相蛋白、ACA-Ig G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40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普拉洛芬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眼部炎症程度及瞳孔状态逐渐递减用药次数。治疗组采用眼液联合复方目炎宁随证加减治疗。每组20例(20只眼),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d、14d、21d、28d的视力、眼部炎症积分、急性时相蛋白及ACA-Ig G血清含量,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视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21d、28d,治疗组视力不断提高,各时段之间比较及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后视力亦有提高,但其变化以7d、14d相对较明显(p<0.001),而21d、28d的视力与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积分、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21d、28d,治疗组三项指标不断降低,各时段之间比较及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后三项指标亦有降低,但其变化以7d、14d相对较明显(p<0.001),而21d、28d与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纤维蛋白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28d,治疗组纤维蛋白原不断降低,组内各时段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治疗后14d、28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亦有降低,但与疗前相比,仅以疗后28d纤维蛋白原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7d、14d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ACA-Ig 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28d,治疗组ACA-Ig G不断降低,组内各时段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治疗后14d、28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CA-Ig G无明显降低,治疗后7d、14d、28d与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不同中医证型的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经过1个治疗周期后,风湿夹热型、肝胆火炽型及肝经风热型3种证型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结论:1.中药复方目炎宁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视力、炎症积分、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ACA-Ig G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2.复方目炎宁能够有效提高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视功能,减轻眼部炎性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且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持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急性时相蛋白、ACA-Ig G,调控炎症介质释放有关。3.本次研究入组病例的中医证型分布以风湿夹热型最为多见,其次为肝胆火炽型、肝经风热型,占比最少的为阴虚火旺型,在前3种常见证型中,中药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