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磁层中波与粒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babyjl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磁层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等离子体波动,它们能与不同种类、不同能量的带电粒子发生共振相互作用。波粒相互作用不仅能散射粒子的投掷角与能量,还能改变粒子的分布函数。准线性理论常常被用来描述波粒相互作用,然而我们发现磁暴期间EMIC波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高度非线性的。因此,本文使用无量纲参数R判断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发生区域,并使用测试粒子模型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  本文系统研究了三种不同频带的EMIC波(氢带波、氦带波和氧带波)与环电流质子、氧离子和辐射带电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研究了背景等离子体参数的改变对非线性作用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当EMIC波的角频率与带电粒子的回旋频率越接近时,发生非线性作用的区域就越大。而磁壳数L的增加、背景电子浓度的上升以及磁暴期间背景离子浓度的上升也能促进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发生。相较于氦带波和氧带波,氢带波与质子和电子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几率最大。非线性相互作用包括相位捕获效应和相位成束效应,这两种效应对高能粒子的影响截然相反。氧带波与氧离子的相位捕获效应会使氧离子能量出现螺旋式增加,这在过去的研究中从未发现过。  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合声波和嘶声波与辐射带电子发生的波粒相互作用,发现其中也依然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内磁层中波与粒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根据波与粒子种类的不同作用效果差异很大。这些非线性效应强烈的影响着内磁层粒子的分布情况,并与准线性理论的预期不尽相同。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是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由计数、计算、度量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这就意味着数学课程的学习是一种紧密的逻辑思维培养过程,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所有的知识点必须从基础开始积累,一个环节也不能省略。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注意力进行培养,避免学生在某个知识环节出现缺失,导致后续的学习吃力,进而陷入积极性下降,学习跟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