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传为五代董源、巨然的作品从私人藏家的董其昌、梁清标、耿昭忠、耿嘉祚、索额图、安歧到清内廷皇室的品鉴庋藏流动之中。画家、文人、官僚、商贾或为“赏鉴”或出于“好事”,他们以不同的身份进入了明末清初画史流变的世界之中。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活动得以历史性的呈现,并构成时代性特点,除了与官、私两类收藏品的流动、政权更迭的历史机遇和传统文化习尚在三个中心产生的延续力等因素以外,还与明清之际不同鉴藏群体的心理冀求相关联。从作品风格构成的视角看,对书画作品鉴别就是对作品形式语言的破译,即是对作品本体的分析。这意味着书画鉴定本身始终是围绕作品本体语言而得以进行,是基于对画家名下一系列作品的表现性语言而展开的。其中对五代至宋元,托名董源、巨然的传世山水画的归属认定及存疑,涉及到五代宋初的山水画的风格问题。《溪岸图》与《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之间的画风差异内含着宫廷院画与文人士夫画的由技法到趣味的分界问题,明末清初的鉴定家是以何种观点看待这一问题,这是我要解决的问题。作品本身形式语言的内在联系及其衍化一向被我们鉴定家视为风格的标志而作为作者归属的鉴定依据,存疑的董巨作品从南唐到元明,董巨画风在同代的传播及对后代的影响凸现着董巨画风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关联。明末清初的鉴定家又如何在他们的鉴定理论中梳理并运用董巨作品形式语言风格的关联?在风格之异与时代之别的董巨传派作品鉴藏中,明末清初鉴定家的鉴藏标准如何?将是我研究的探求。从书画鉴定的目的来看,鉴定就是要辨别书画真伪,分清高下等级。而在艺术史的研究中,所有的存世书画都是有价值的历史图像,而不存在“废品”的书画赝品、仿品。明末清初画坛临、仿风气的盛行,一方面因董巨等传统经典原迹的稀缺。而另一方面,赝品、仿品的大量出现使“真赏”缺失,讹赏、错鉴传世董巨山水画也是明末清初山水画创作格局及其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鉴定是现代艺术史学的三块基石,而艺术鉴定则是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工程。对书画史中个人、地域、时代风格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作品鉴别真伪基础之上进行的。通过对明末清初董巨传世山水画的鉴藏研究,以呈显鉴藏家在画史构建中的特别价值和意义,并以此线索去对中国古书画鉴定法理进行远望和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