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龙山由于遭遇过度采伐,森林资源主要以次生林为主,林分多表现为低质、低效,生产力低下,群落稳定性差。“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大部分退化次生林,使其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恢复,林分处于自然更新及演替状态,形成了复杂的林分状况及多样的演替格局。为了使黄龙山森林更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本文以黄龙山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对林分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与生态位、空间结构等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对现有的林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在理论上指导未来该区域的营林工作,促进森林可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松栎混交林处于演替初期阶段,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林木直径分布符合倒“J”型分布,林内幼树及更新资源充足。树高分布不均匀,这与林分处于演替初期阶段有关。(2)林内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存在尺度依赖性;丰富度方差随尺度增加表现出缓慢增加-下降-增加的趋势,变异系数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加而下降,当取样尺度继续增加到2500m~2时,其变异系数呈现小幅增加的趋势;多度方差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加几乎呈现单调上升的趋势,变异系数则随取样尺度的增加而下降。物种生态位宽度大小与生态位重叠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3)油松在种群密度和断面积上均占有明显优势,是乔木层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林分平均混交度达0.683,属强度混交,各树种混交度以油松最低;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487,表明该林分内林木的大小差异不明显,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38,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较低;林分开敞度为0.21,林木生长空间处于严重不足与不足的临界状态。通过采伐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调整,采伐强度7%,确定采伐木64株。(4)主要树种种群的分布格局随尺度变化规律:油松、茶条槭和山杨在0-5m的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其他尺度上大多表现为随机分布,辽东栎种群则在大多数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高于油松、茶条槭和山杨种群。在主要树种种群的空间关系中,油松种群与辽东栎种群在大多数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只有在32-35m和37-40m少数大尺度上相关性小;油松种群和茶条槭种群、山杨种群只在个别尺度上呈现正或负相关关系,大多数尺度上表现为无关联;茶条槭种群与辽东栎、山杨种群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竞争。(5)油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分布格局随尺度变化规律:幼苗和幼树个体在小尺度范围内表现为聚集分布,且样地Ⅰ的聚集强度高于样地Ⅱ,随尺度增加,个体趋于随机分布;中树和大树均表现为随机分布或接近均匀分布。不同发育阶段之间存在关联性,幼苗与幼树、中树在中小尺度上显著正相关,大尺度上相关性不显著,幼苗与大树在一定尺度上呈负相关,大树与幼树、中树相关性不显著。(6)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综合评价,不健康的样方占总评面积的16%,中健康样方占36%,亚健康样方占28%,健康样方占20%。黄龙山松栎混交林主要处于中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