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和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少年心理的“荒漠化”。少年犯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躯体化等多种不良心理特征。对少年犯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可以清楚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机制和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从而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提出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已有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角度有限,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尤其对少年犯不良心理的形成机制的探讨还不够深入,这不符合日趋恶化的青少年犯罪形势。对此,本研究采用了身心健康(生活方式)状况测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302名男性少年犯进行了测量,并与296名男中学生比较,考察了少年犯犯罪前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特点,探讨了这些因素与其犯罪行为的关系,并考察了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了少年犯不良心理的形成机制。得到以下结论: 1.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高的青少年,其犯罪比率高。 2.在家庭硬环境上,出身于农村家庭、多子女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差、双亲不健全、父母文化程度低下、父母无业或务农的青少年,其犯罪比率高;在家庭软环境上,家庭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控制性低,矛盾性、娱乐性(不当娱乐)高,父母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对立,教养方式为管制型或放任型的青少年,其犯罪比率高。 3.少年犯的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地点、父母学历、家庭经济对心理健康各因子有选择性影响。少年犯家庭的亲密度、组织性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负相关,矛盾性与之显著正相关。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和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因素对心理健康各因子有选择性影响。心理不健康的少年犯的家庭亲密度、组织性显著低于心理健康者,矛盾性显著高于后者。 4.在生活方式上,饮食、药物、锻炼、保养、闲暇生活方式不良,同时伴有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