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15893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年轻时赴欧美游学近二十年,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并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回国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是当时国内研究中国中古史最有影响力的史学家。 陈寅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爱国者。他热爱华夏文化并坚信其必有复兴的那一天,奉行“学术(史学)救国”的理念,努力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来振奋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高涨的抗日战争时期,陈寅恪“随顺世缘故,不能不有所撰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附论》),并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部名作。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二《稿》,来挖掘陈氏史学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全文分三部分,首先,论述了陈寅恪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陈寅恪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其次,分析《二稿》的写作背景、内容及其陈寅恪民族复兴的思想逻辑,认为陈寅恪把制度变迁、民族升降、文化流变三者整合在一起,其中文化流变是根本,制度变迁和民族升降是表现形式,实际是借此申述,“文化(学术)救国”的主张。最后,整理出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做出评价:分析二《稿》对现实的关照,同时指出在那民族精神高涨的年代,陈寅恪仍坚持把“求真”摆在首位,即使这可能造成与民族精神的紧张也不愿改变;然后总结陈氏史学民族精神的特点。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民族精神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特别是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于今天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其他文献
玉文化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交互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通过玉材的特殊自然属性,寄托和展现了人类思想意识、社会伦理和价值形态。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进入春
民国时期是中国城市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它结束了自古以来中国服饰“昭名分,辨等威”的制度和传统,人们的服饰趋向自由。伴随着中国传统服饰与非传统服饰、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
本文以魏晋南朝时期为考察视野,以此期正史尤其是各孝子传记为史料基础,对魏晋南朝孝道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认为:   一、“以孝治天下”是魏晋南朝时期的基本国策。魏晋南朝“以
文档一体化管理是文件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国外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但由于管理体制及技术水平等因素,一直在缓慢的探索中前进。21世纪是信
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领军队占领了埃及,开始了罗马帝国在埃及的统治。随着罗马帝国统治重心的东移,埃及也转入拜占廷帝国统治范畴,直到642年阿拉伯征服为止。在罗马-拜占廷帝国时
中国通信源远流长,古代邮驿已有约3000多年的历史,民营信局约有500多年的历史,近代国家邮政也有100多年的历史。邮政作为国家的重要通信机构和近代社会基础性产业部门,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