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引起脑白质疏松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分析脑白质疏松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在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情况;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量在脑白质疏松组和非脑白质疏松组之间的比较;进一步探讨脑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260例。入组患者要求年龄在40~80岁之间,一般状况好,意识清楚,查体合作;排除腔隙性脑梗死以外的梗死、脑出血及昏迷患者和非血管性因素导致的脑白质疏松,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脱髓鞘及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所有入组患者均经过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头颅 MRI检查的结果,分为脑白质疏松组130例,并将脑白质疏松组根据 Fszekas量表对 FLAIR序列评分后分级为轻、中、重度;非脑白质疏松组130例。记录脑白质疏松组和非脑白质疏松组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史、腔隙性脑梗死史;记录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叶酸血症、低维生素B12、高尿酸血症等可能导致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的数值,并分析脑白质疏松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 结果:脑白质疏松组患者130例,男性75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72.42±4.26岁;非脑白质疏松组患者130例,男性8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67.51±5.34岁。脑白质疏松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尿酸(BUA)、低叶酸、低维生素B12血症是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脑白质疏松组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92例,其中轻度组中20例,中度组中36例,重度组中3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人数随着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随着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加重而增多,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呈正相关(r=0.921;P<0.001)。脑白质疏松组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1~2个的14例,3~4个的38例,>4个的40例;非脑白质疏松组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1~2个的54例,3~4个的4例,>4个的0例;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尿酸(BUA)、低叶酸、低维生素B12血症是脑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在脑白质疏松患者中发生明显高于非脑白质疏松组,并且其发生随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多,提示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量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