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流动性配置效应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odm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和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配置格局日趋复杂化,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化便成为此背景下防范流动性风险,维持金融稳定的最重要配套政策之一。通常来讲,金融系统流动性配置机制由商业银行为其他经济主体提供流动性缓冲机制,银行间金融市场的共同流动性保险机制,及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或存款保险机构提供的流动性保险机制共同构成的机制体系。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则会导致存款人和各类金融机构风险承担行为的显著变化,造成金融系统流动性配置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的动态迁移。经济常态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会引发存款分流,在异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重新配置;危机时期存款保险制度则加强储蓄者的“投资安全转移”效应,存款既可能由银行体系外金融机构回流至体系内,也可能在体系内异质银行间重新分配布局。国内外银行的经验数据表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背景下,储蓄在常态下的搬家较多地是由大型银行至中小型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危机时却更易反向流动至大型银行。因此,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缓冲垫多由大型银行而非其他金融市场主体提供。理论和实证启示,从流动性风险防范的角度来探讨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化的经济效应,需要厘清流动性风险分散的运作机理,以及系统性重要银行在流动性配置格局中的关键角色。货币政策当局则应当充分洞察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水平和微观金融机构间流动性配置机制的动态变迁规律,制定将经济周期性、金融机构异质性等影响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才能起到有效调控总体流动性、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政策目标。
其他文献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政府积极推动中外自贸区谈判,并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主体,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国家对金融行业逐渐放开,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互联网金融等威胁着商业
智能电网部署的整个过程是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做到充分的考虑,以防患于未然。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技术在物理、网络、数据等的安全管理上做了充分
研究区位于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及琼东海域,是一个开放的海湾.在本海域共采集了40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所有样品孢粉丰富.根据孢粉总浓度(重量浓度)及木本植物、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平台作为中介的一种新型网络借贷模式。首创于英国,自2007年拍拍贷成立标志着P2P网络借贷首次出现在我国,截至目前已经经历了7年的风雨历
数字经济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倍增效应。本文对“泛珠三角”经济圈的9省区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潜力做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江西与广东对接为例论证了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