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我国7个省的39个水域环境中共采得样本703个,涉及南北方常见的低额溞属共6种。对它们在自然水域环境中的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在自然水域中的生长等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4种常见低额溞(老年低额溞(Simophalus vetulus)、锯顶低额溞(Simocephalus serrulatus)、西伯利亚低额溞(Simocephalus sibiricus)和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的无性生殖期间的生长,发育,产卵量,种群变动及有性生殖周期出现时的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在不同季节采集的4种低额溞进行了实验室内的人工培养,并对培养结果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在我国南北不同水域环境下,同种低额溞的个体发育和有性生殖有着明显的差异。同种间相同龄期下北方孤雌生殖个体平均产仔数通常较多,最高产仔量为27.3?2.4个,体长也较南方种更大,最大体长2.47?0.172mm。生活在高海拔地区(4500m-5000m)的喜马拉雅低额溞在每个龄期内的体长和产仔量均高于其他地区的三种低额溞,最大体长为3.31?0.124mm,最高怀卵量为33.2?1.7。由此可见,海拔差异及特有的环境特点对低额溞的生长,生殖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以老年低额溞为实验样本,分别对生活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浙江省杭州市的两个自然水域中的样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察,对两种不同水域环境中低额溞种群在是否进行典型的有性生殖规律进行了观察,并对种群出现有性生殖时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人工单克隆培养和自然水域单一种群培养的方法分别对南北两个水域中的样本进行了比较观察。每年秋冬季节老年低额溞随着温度降低出现有性生殖,种群中开始出现有性(含冬卵)个体和有性型(含卵鞍)个体,种群内个体数量较孤雌生殖阶段发生明显变化。结果显示,北方地区于9月末水温为14.9℃时开始出现典型的有性生殖现象;生活在南方地区(浙江,江西,安徽)水域中的低额溞在秋冬季节有性生殖出现的现象没有规律性,通常表现为不出现明显的有性生殖现象,或根据水温变化仅出现有性生殖的迹象,并随着水温升高又转而重返无性生殖。南方种群在与北方相同水温下明显不会出现大量有性生殖的现象,种群中有性生殖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孤雌型个体数量在种群中占绝大多数。据前些年的观察统计,浙江杭州的某些水域中的低额溞在水温持续达到一定程度时,有性生殖的现象才会发生。由此可见,同种类中,在长期的水环境条件下彼此已经适应各自生活周期的变化,并各自缓慢地进行着适应环境的进化,久而久之便行成了类似于地理隔离的现象,导致同种间的生殖发育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