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整理并综合论述了国内外相关的主要研究内容。传统语言学认为,衔接是建立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分别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表层或显性的手段来体现。本文认为,语篇的衔接性除了由这些表层的手段来实现外,还受到深层或者隐性的衔接方式的制约。这些隐性的衔接主要和读者的认知背景有关,需要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引入了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包括脚本理论、扩散激活理论、图式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ICM)理论等。从理论的解释力上来看,重点选取图式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加以运用。为了更明确这些理论如何在语篇中起作用,本文提出了语境知识体的概念。语境知识体的功能就是一种特殊的衔接手段,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根据内容特征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在语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语段或语篇中的词语、句子等信息,激活了读者认知世界中的相关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这些图式和认知模型中积累的过往经验和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推导、预测以及获取语篇表层可见信息以外的未知信息,这些未知信息与已知信息,甚至未知信息与未知信息之间相联系,进而实现了语篇的衔接。不同的语篇内容具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相应地,它们所激活的图式与理想认知模型也不相同。图式根据其自身的特征可以大致分为: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图式在文学语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以小说、散文、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在语篇中找出衔接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通过激活认知世界中的哪些类型的图式来实现衔接作用。这里的衔接词语就成为语篇的隐性衔接手段。但很多情况下,一个语篇的衔接性的实现并不是简单地依赖一种衔接手段,而是需要多种衔接手段的共同作用。就此,本文分析了文学语篇中隐性衔接手段和显性衔接手段相配合使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