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来,如何建设“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各界研究的重点。随后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又提出“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为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乡村地区顺应时代新要求寻找到乡村治理的落脚点成为难题。村规民约作为在我国乡村地区普遍承认和接受的一项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其内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来,如何建设“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各界研究的重点。随后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又提出“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为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乡村地区顺应时代新要求寻找到乡村治理的落脚点成为难题。村规民约作为在我国乡村地区普遍承认和接受的一项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其内容涵盖了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完美契合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丰富村规民约的内容,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方式,提高村规民约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促使村规民约的法律位阶提升将使村规民约作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形式成为可能。本文正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我国乡村治理的概述,从十九大提出构建自制、法制、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十九大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新要求这一时代背景出发,主要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进程,现有乡村治理方式进行阐述和分析,找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的适用问题。第二部分为村规民约的概述,主要从村规民约的发展历史、特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法律位阶来分析村规民约的内容和目的,寻找村规民约的优秀经验成果和在村村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村规民约亟待完善和解决的短板。第三部分为村规民约作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形式的可行性分析,此部分主要从村规民约作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形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来分析侧面印证村规民约法律位阶提升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提升村规民法律位阶的目标,主要从村规民约法律位阶提升后能够实现的目标来总结提升村规民约法律位阶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为提升村规民约法律位阶的实践构建,此部分主要从村规民约法律位阶提升的构建措施来阐述,表明文章主题。
其他文献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是建立在古代农业生产生活基础上的概念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农村,传统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onesia and China have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 since they decided to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After the New Order Regime was collapsed in Indonesia,relations between th
“一肩挑”是我国现阶段基层治理过程中采用的一种全新模式,是中央层面基于农业农村现阶段新的发展形势,为应对长期以来两委权利的矛盾与纠纷,以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补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农村短板,并结合多年基层自治探索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有着深刻的现实和理论逻辑。这一政策安排试图解决村两委长期运行过程中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所带来的摩擦,试图找到村委会行政与自治功能间的平衡点,最终试图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化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乡贤群体在服务乡村发展、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中,与政府行政部门比较,具有明显的服务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弥补政府未完全有效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增进乡村发展的力量。乡贤群体来源于乡村热心公益的能人,颇受村民崇敬,具有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方面的能力优势。乡贤群体依托资源的多样化,组织结构的网格化,以组织的方式凝聚起乡贤群体
李砚作为当代青年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领域广泛、涉猎丰富,在流行音乐领域和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颇有成就,是一位实力派的新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声乐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屡次获奖。近年来,他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曲风高级、旋律优美,实现了现代审美理念和古典诗词形象的完美结合,是符合现代文化主流审美要求的典范之作。因此,在研究李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和演唱的同时,也能让我们了解当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主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被动由农村逐步转移到城市生活、就业,一种以农民的集中居住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形态就应运而生—涉农社区,涉农社区是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社区,较之其他类型的社区情况更为复杂,它的治理既借鉴了城市社区的治理经验,也吸取了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方法。当前,涉农社区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开展涉农社区治理问题研究,成为我国社区治理研究中不可或缺
从理论空间和概念来说,工人阶级是一个舶来的政治名词,它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当它传入中国,就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相融合,并被赋予了与中国革命相因应的全新含义。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贫瘠且广袤的农村建立了以武装割据为特点的苏区。这些地区在成为革命根据地以前,社会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交通运输落后,没有近代工业。苏维埃建立后,为
本文以布依族铜鼓为主,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布依族独特的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据汉文典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布依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族称如何被一步步确定,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社会生活,与其他民族杂居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的特有性都可以从铜鼓的使用中反映出来。铜鼓在布依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祭祀活动到节庆活动,再到居住环境中都可以看到铜鼓的身影。与铜鼓相关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行革命根据地于1937年11月成立(以下简称太行根据地)。创建之初,各项组织工作和文艺工作因起步较晚、文盲人口较多、根据地民风落后、战争与政治意识淡薄、组织力量薄弱、影响力较小等因素而难以开展。随着抗战的不断深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被迫参与到这场关乎全民族利益的抗战中来,为中共组织推动抗战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艺活动,呼吁更多的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成风化人的重要方式,是时代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是国家实力的充分象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必须积极投身文化活动,这就使得群众文化参与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日益受到重视。而动员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是培育群众文化参与意识、动员群众参与先进文化的成功范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