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按照“蓄清排混”的方式调节水位,在库区周围形成落差达30m,总面积达348.93Km2的消落带区域。消落带土壤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向上覆水体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对库区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之一,也是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因此,研究消落带土壤磷含量及其赋存形态,考察水-土界面磷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对于控制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选取了三峡库区巫山-重庆主城区段长江干支流消落带的18个采样点,分别于2010年4月、9月和2011年4月、9月采集了消落带土样,对其磷含量及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且选取了8个采样点的消落带土壤进行磷吸附/释放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区域内消落带土壤TP含量介于0.35-0.84g/kg,均值为0.61g/kg。紫色土、黄壤土和冲积潮土三种类型消落带土壤TP含量差异明显,黄壤土TP含量明显高于研究范围内的均值。长江干流消落带土壤TP含量略高于支流消落带土壤TP含量。2010年落干期间消落带土壤TP含量略有降低,表现为“磷源”,2011年落干期间消落带土壤TP含量有所增加,表现为“磷汇”;2010年-2011年淹水期间消落带土壤TP含量有所降低,表现为“磷源”。消落带土壤TP含量低于未淹水土壤,而变异系数则高于未淹水土壤,表明周期性淹水可导致消落带土壤磷的流失,并增大了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2)研究区域内消落带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大小顺序为Ca-P>OP>Fe/Al-P,其中Ca-P含量占TP含量的56.9%,表明对水体影响最小的Ca-P是消落带土壤磷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同土壤类型消落带土壤磷形态差异明显,黄壤土Fe/Al-P和OP含量较高。除澎溪河和甘井河流域外,其它支流消落带土壤Fe/Al-P和OP含量均高于长江干流。2010年落干期间消落带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变化不大,2011年落干期间消落带土壤各形态磷含量有所积累,再次淹水后风险增大;2010年-2011年淹水期间消落带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均有所降低,表明淹水期间消落带向上覆水释放的磷大于其吸附的磷。消落带土壤Ca-P含量低于未淹水土壤,但Fe/Al-P、OP和BAP含量却高于未淹水土壤,表明周期性淹水增大了消落带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磷的比例,磷释放潜力增大。3)不同采样点消落带土壤磷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及变化趋势一致,且磷等温吸附过程可较好地用Langmuir方程拟合。磷最大吸附量Qmax介于137.79-788.21mg/kg,均值为402.01mg/kg;吸附系数K介于0.27-1.93L/mg,均值为0.84L/mg;最大缓冲容量QmaxK介于93.64-382.34L/kg,均值为260.31L/kg。消落带土壤对磷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12h,而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速率介于24.4-90.9mg/kg·h,均值为60.64mg/kg·h,最大吸附速率与土壤粉沙粒及沙粒含量呈显著相关,表明消落带土壤对磷的快速吸附为物理吸附。不同采样点消落带土壤磷释放曲线形状及变化趋势一致,且磷释放过程可用指数动力学模型拟合。最大释放量介于1.67-7.08mg/kg,均值为3.39mg/kg;最大释放速率介于0.30-1.36mg/kg·h,均值为0.88mg/kg·h。最大磷释放量与Fe/Al-P、OP含量显著相关,与Fe/Al-P相关性最好,这是由于Fe/Al-P和OP是较容易向上覆水释放的磷形态。论文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