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冠县柳林花鼓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保护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林花鼓,又称柳林秧歌,产生于清朝初年,因发源于冠县柳林镇而得名。柳林花鼓演绎的大多是《水浒传》中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大名府卢俊义被奸人所害,即将被官府问斩的时候,梁山英雄好汉宋江、吴用等人化装成花鼓艺人,混进大名府中劫法场,最终救下了卢俊义。歌颂了他们奋不顾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形式演出是民歌演唱结合武术动作组合而成,以腰鼓为主,在伞、锣、鞭的配合下,以武术动作结合舞蹈,载歌载舞。四百多年来,一直在鲁西一代流传,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汲取精华,成为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柳林花鼓风格独特,其“长带鼓”,至今尚属仅见,堪称鼓子秧歌中的一绝。它的表演文武兼备,豪放泼辣,气势威猛,带有很浓的武术色彩,演唱则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目前由于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不完善、专项资金短缺、民间艺人的老龄化,对柳林花鼓的传承保护和调查研究缺少强有力队伍等问题的存在,使柳林花鼓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困境,因此对柳林花鼓的传承与保护更显得迫在眉睫。本论文对柳林花鼓的起源形成及发展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同时对柳林花鼓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对柳林花鼓艺术的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及出路进行了思考,这对于保护与传承这项传统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从柳林花鼓的地理环境和产生的人文坏境入手,结合《水浒传》中的故事,分析了柳林花鼓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及它的表演形式。第二章本章节对柳林花鼓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重点分析了柳林花鼓的人物造型和舞蹈动作及场记说明。其次,从柳林花鼓的曲调结构和唱词唱法上阐明了柳林花鼓的音乐特征。第三章梳理和总结了柳林花鼓的传承方式及生产现状,最后对柳林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皆为传承保护和发展柳林花鼓提供参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花鼓的发展献出一点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自从新世纪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尤其最近几年更是如火如荼。喜剧电影的基础是喜剧人物和喜剧情节。笔者选择内地票房过亿的中国喜剧电影作为主要考察范围,从
节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重要庆典,已经称为一种民族文化融入我们的血液,它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民众审美情趣、精神信仰、伦理关
期刊
本文通过研究了解中世纪时期西藏寺院与欧洲教堂的艺术风格,了解两地在中世纪时期两地建筑艺术特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美术比较学科中建筑艺术特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坚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