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林花鼓,又称柳林秧歌,产生于清朝初年,因发源于冠县柳林镇而得名。柳林花鼓演绎的大多是《水浒传》中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大名府卢俊义被奸人所害,即将被官府问斩的时候,梁山英雄好汉宋江、吴用等人化装成花鼓艺人,混进大名府中劫法场,最终救下了卢俊义。歌颂了他们奋不顾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形式演出是民歌演唱结合武术动作组合而成,以腰鼓为主,在伞、锣、鞭的配合下,以武术动作结合舞蹈,载歌载舞。四百多年来,一直在鲁西一代流传,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汲取精华,成为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柳林花鼓风格独特,其“长带鼓”,至今尚属仅见,堪称鼓子秧歌中的一绝。它的表演文武兼备,豪放泼辣,气势威猛,带有很浓的武术色彩,演唱则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目前由于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不完善、专项资金短缺、民间艺人的老龄化,对柳林花鼓的传承保护和调查研究缺少强有力队伍等问题的存在,使柳林花鼓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困境,因此对柳林花鼓的传承与保护更显得迫在眉睫。本论文对柳林花鼓的起源形成及发展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同时对柳林花鼓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对柳林花鼓艺术的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及出路进行了思考,这对于保护与传承这项传统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从柳林花鼓的地理环境和产生的人文坏境入手,结合《水浒传》中的故事,分析了柳林花鼓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及它的表演形式。第二章本章节对柳林花鼓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重点分析了柳林花鼓的人物造型和舞蹈动作及场记说明。其次,从柳林花鼓的曲调结构和唱词唱法上阐明了柳林花鼓的音乐特征。第三章梳理和总结了柳林花鼓的传承方式及生产现状,最后对柳林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皆为传承保护和发展柳林花鼓提供参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花鼓的发展献出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