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心理学逐渐在国内心理学界得到认可与发展,在社区心理学研究视角下,志愿组织构成其成员所在的一个社区,即“共同体”,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行动,拥有维护社区关系的原则和契约。志愿组织成员的社区感指的是在同一志愿组织中,成员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感、相互认同感,它能够促使成员完成组织所期待他们完成的事情,体现了志愿者个体对于志愿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志愿组织成员的社区感促使成员完成组织期待的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且无偿的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内涵相吻合,对于志愿组织成员利他行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发现,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但与社区感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设计,探讨志愿组织成员的社区感、自我效能感、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更进一步研究志愿组织成员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一采用《社区感指数量表》、《利他行为情景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向符合研究条件的志愿组织成员发放问卷398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从中了解志愿组织成员社区感、利他行为、自我效能感的一般情况,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察了志愿组织成员的社区感对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并检验了志愿者自我效能感在社区感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调节作用这一假设。研究一结果:(1)志愿者组织成员的社区感在性别、有效志愿服务总时长、平均每周志愿服务时长、参与过的志愿者组织个数这4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志愿者组织成员的利他行为在性别、有效志愿服务总时长、平均每周志愿服务时长、参与过的志愿者组织个数这4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3)志愿者组织成员社区感对利他行为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4)志愿者组织成员自我效能感对社区感与利他行为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在低自我效能感条件下,社区感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较弱;在高自我效能感条件下,社区感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较强,自我效能感为增强型调节作用。研究二进一步探索影响志愿组织成员利他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通过强度抽样选取5名受访者参与研究,并在受访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收集资料。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转录、整理和初步分析,获得一级编码350个。使用类属分析进行主轴编码(二级编码)和核心编码(三级编码)。二级编码共建立了 15个意义单元,三级编码聚焦了 3个核心编码。在类属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自下而上建构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和伦理反思之后,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志愿组织成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进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介入期”、“融合期”以及“结束期”。在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2)志愿组织成员的社区感作为个体因素对利他行为具有直接作用;同样作为个体因素的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增强型调节作用。(3)志愿者个体、服务对象、志愿服务活动这三种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所建构的理论模型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在对研究一与研究二的结果做了综合讨论之后,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志愿组织成员的社区感正向影响利他行为,这种影响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型调节作用;培养志愿组织成员的社区感可以有效促进利他行为。(2)志愿组织成员的利他行为在不同阶段由志愿者个人、服务对象、志愿服务活动三个因素群共同影响,三者构成一个动态理论模型。应多层面多阶段考虑志愿组织成员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提高社区感、重视志愿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