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程度与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息息相关,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战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落脚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储蓄总量,进而关系到国内消费需求状况。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储蓄关系,能够为改善民生提供理论依据。伴随着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政府逐步建立了个人、企业、政府三方共担的“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度框架,充足有效的积累了资金,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突显出来的内需不足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率大大减少了国内消费需求。近年来,居民以养老为目的的储蓄动机明显增强,据调查,1987年居民养老储蓄动机在居民储蓄动机中所占比例仅为8.9%,而到了90年代以后这一比例上升至12.7%,跃居居民储蓄动机第三位。如何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缓解居民后顾之忧,进而减小居民储蓄倾向,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减小居民的储蓄倾向。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者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储蓄关系的研究结果还存在很多争论。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不同筹资模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分析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借助统计数据探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储蓄之间的替代关系,提出现阶段为了促进消费减少储蓄,可以以现收现付制度为主,以个人激励的完全积累制度为辅,加强政府承诺力度,改善居民未来预期,增加居民消费信心。同时,还要通过解决转制成本、规范基金运营、增强再分配功能的公平性等政策途径予以配合。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概述,介绍了写作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提出了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第二章总结了中国自建国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层层递进,描述了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现状,并通过探讨居民通过自我储蓄保障老年生活的局限性,确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城镇居民储蓄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三章是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储蓄效应的制度分析。这一章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所产生的不同替代效应,并在前人建立的基本模型基础上,考虑到缴费率的影响,增加了就业率因素,分别对现收现付制度、完全积累制度、部分积累制度加以研究。第四章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影响的实践分析。本章分析了部分人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储蓄调节功能产生质疑的原因,提出不健全的制度是导致高储蓄的主要原因之一,着重探究制度转轨成本、基金保值增值、政府承诺力度和制度设计欠妥几方面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中国居民储蓄决策的养老保险制度因素,只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才‘能减小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第五章基于居民储蓄视角,阐述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认识,提出通过明确转制成本责任主体、实现公平收入再分配、加强政府承诺、结合中国优良传统等手段,以增强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信心为目的,稳固社会养老保险保障退休生活的作用,削弱居民储蓄动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确立今后研究方向。